前臂肌腱损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都知道夏养心,知道为什么要养如何养吗
TUhjnbcbe - 2021/8/16 2:40:00

今天的养生云学堂主讲内容是,重点知识我们帮您整理好啦,受邀专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李伟英。

part一

夏日时光,为什么需要养心

我们都知道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四时相合,五脏各有其所主的季节,而夏季正是与心相通。历代医家都曾经在典籍中提到过,心与夏气相通,心气通于夏,这样的理论。为什么中医会有这样的认识呢?或者说为什么夏季需要养心呢?

图源:壹伴无版权图片

“心应夏”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其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中医的心为并不仅仅是解剖上的心,而是包括脏腑、形体、官窍在内的功能系统,不仅包括血肉之心,还包括了神明之心以及机体中每一个具长养之性或处于长养的调节状态的组织和细胞。对应病理,中医心系统疾病可出现心血管疾病,也可出现一些神志类疾病(心主神明)。

1.心中阳气具有温煦、推动作用。心在五行属火,而心的功能主要以阳气为用,按阴阳归属则心为阳。所以心属火、属阳与夏季气候炎热属阳、属火相通应。

2.心应夏理论与现代流行病调查的结果具有相似之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规律有明显的季节性倾向。总体看来,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与季节因素密切相关,但主要与夏、冬两季最为相关。大致认为夏季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的低谷,冬季为发病高峰期,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夏季为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第2高峰期。各地报道不完全一致,这可能与地域、人种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关。流行病学揭示出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规律与《内经》记载的心应夏理论相似。

所以不难发现,夏季也是调补、养护心脏的一个好时节。

part二

辩证为先,有的放矢养护心

对于中医来说,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离不开辨证论治。。辨清证候是指导用药的前提,当然也可以指导相应的养生方法和注意。那么从养心的角度来说,心这样的脏腑,最容易遇到哪些情况的症候变化呢?

典型的心系病证有以下这些。

1.心火亢盛:

心火亢盛证在夏季非常常见,主要是心的阳热之火亢盛,实火内炽导致的疾病。

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5志过激郁而化火,或是邪热内陷,亦可能因为过食肥甘,厚腻之品久而化生火热。

心火亢盛证辨证:证候比较典型,很多人在夏季遇到的口舌生疮,尤其是舌尖红、溃疡,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心火上炎导致的。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心系疾病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口腔咽口?这其实是因为舌为心之苗,心主舌,倾斜的落脉也上达咽喉。所以我们的口腔咽喉与心的关系非常密切。

2.心阳虚衰

心阳不足多系心气不足病情严重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或素体阳虚,心阳不振;或思虑伤神,心气受损;或久病失养等所致。

心阳亏虚常见心慌心悸,心率减缓,胃寒肢冷,气短乏力,短气懒言,纳差,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口唇紫绀。舌苔通常是白的,苔质比较滑。

治则:补心气,温心阳,多用温补心阳、健脾益气、理气活血药物成方。(推荐一个经典方剂,不需要涉及克数)

3.心阴虚

心阴虚证是指阴液不足,心失所养,虚热内扰,以心烦、心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证候: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则: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4.心血瘀阻

心脉的正常运行与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三者有关。若因久病体虚,思虑劳心过度,心之阳气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则容易导致瘀血内阻、气机阻滞,而使心脉受阻出现心血瘀阻证。

主要证候: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有定处,如刺如绞,口唇青紫,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证候特征本证以心脉血瘀引起心痛为主要表现,可兼见舌脉的血瘀征象,或伴有气滞、寒凝、气虚表现。

治则:活血化瘀、温通心阳,可选用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

part三

饮食起居中的养心窍门

1.养心的药食同源之品

2.生活起居注意

1、晚睡早起,保证午休,夏季养心务必睡好,究竟哪种睡姿最有助于健康呢?

①仰卧式:

头颈和躯干基本保持在同一直线上,身体很放松,但是仰卧的时候也会压迫到背部的肌肉,尤其是双手举上去的姿势,肌肉会更加紧绷。另外,仰卧时,口腔中的悬雍垂会下垂,会引起气道阻塞,出现打鼾的现象。

②俯卧式:

俯卧式会压迫胸腹、会引起心脏血液的不好。另外,肺的呼吸也会受到障碍,泌尿系统也会受到压迫。脸朝下也会导致脸部的变形,面部的血液循环不好,出现色斑、色暗淡。

③蜷缩式:

蜷缩式会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对气血循环非常不好。醒来后容易出现腰酸背疼、腰肌劳损的情况。

④侧卧式:

专家告诉我们右侧卧位是最提倡的,右侧卧位的睡姿是将右腿伸直、左腿弯曲,右手护住耳朵,左手放在一边。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那种方式都存在着一面压迫到另一面的情况,所以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而言,还有一些睡姿时要避免出现的,例如患有肺气肿或是哮喘的患者不能平卧,睡觉时应抬高枕头;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睡觉时也应抬高枕头,并且入睡前尽量采用右侧卧位,醒来的时候是其他姿势也不要担心,这都是让身体放松的姿势。

夏季白昼长,夜晚短,可以晚睡早起,适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但是不能太晚,不要超过晚上十一点。早上的起床时间也要比在春天时稍早一点,5—6点起床为宜。中午适当小睡,让大脑和身体能得到休息,但午休时间不宜过长,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午休后也不要立刻起床,最好静卧10分钟。由于脑血管硬化变窄而出现头晕的人,不宜午休。

2、早起晨练,锻炼身体

中医养生中讲究“冬藏夏放”,冬天要注意藏养,夏天则要加强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夏天是晨练的好时节,大家应早睡早起,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但是,夏天运动量不宜太大,天气炎热,出汗太多,会加重对人的损耗。可以在运动的时候,多备一些绿茶、绿豆汤,生津止渴,降温补水。

图源:壹伴无版权图片

3.戒躁制怒,养心安神

立夏之后,人们情绪可能会随着气温的上升变得烦躁,情绪波动较大。生气易怒最容易给心脑血管带来损伤,因而夏季要戒躁戒怒,保持心态平和。《素问·上古大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避免心火内生,对夏季养生极为重要。特别是中老年人,每到夏季因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立夏时节可多做些偏“静”的事情,比如练字、下棋、钓鱼、养花等等,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3.用好穴位

内关穴

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上,是心包经的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备急千金要方》:“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神门穴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属于原穴。

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即: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

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补益心气,安定心神等

膻中穴

位于任脉上。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同时也是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

part四

夏季养心避免误区

1.盲目吃“苦”

很多人都知道夏季吃味苦的食材药材可以帮助养心,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合适。苦入心,能够养心,但是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而且还要先判断自身的体质。

苦味食物属于清泻类食物,老人和小孩的脾胃多虚弱,故不适宜过多食用苦味食物。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的患者也不宜食用苦寒食物,否则会加重病情。

但过重的苦味或进食苦味食物过多,就会引起胃部不适、恶心、呕吐或泄泻等副作用,所以吃苦味食物要适量。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苦味食物都对身体有益,如不成熟的甜瓜的瓜蒂,有的*瓜根部都会有苦味,食用后会引起胃疼、呕吐、腹泻等症状,应避免食用。

2.出汗排*

很多人认为,夏季养阳,适合多运动、多出汗,能够帮助身体排*、排出湿气,这是错误的。祛湿需要用内在的阳气将湿气蒸发出来,大汗淋漓只是表层的邪气蒸发了。

另外,夏季不应该大汗淋漓,会伤害心脏。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大汗出的时候耗伤阳气,耗伤津液,丢失血液,对身体非常不利,容易“伤心”。反之,当心的气血不足时,也会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气虚,表卫不固而自汗;心阴虚,阳不敛阴而盗汗。因此,我们在夏季要注意,如果身体出现出汗量异常增大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以上就是本次直播李医生给大家带来的精彩分享啦,想要回看的朋友们点击下方的图片就可进行回看啦~

点击上图即可回看李医生的直播哦~

—《END》—

图文来源:《养生云学堂》期直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都知道夏养心,知道为什么要养如何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