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A桡骨远端Barton骨折分型(AO23B2),改良AOMüller长骨骨折分型
图1B桡骨远端Barton骨折分型(OTA23B2)。[改良自JournalofOrthopedicTrauma.;21(Suppl10):S19-S30]
适应证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背侧移位(伸直型骨折),包括:1.背侧Barton骨折;2.背侧骨折不全脱位;3.骨折伴明显背侧粉碎。
术前计划
根据病情、骨折粉碎情况以及相关软组织损伤,延迟5~7天后进行最终内固定较稳妥。骨折可轻柔手法复位后掌托固定或者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由于腕关节是非负重关节,且松质骨丰富,一般无需考虑骨折不愈合,患者恐惧的心理可帮助维持复位直至愈合。单钢板可能无法可靠地固定多处的小骨片,选用2块及以上钢板可保持预期的复位。可以使用自体髂骨移植或注射型骨替代物。1年内可谨慎考虑取出钢板。
器材
1.手外科操作系统;
2.2.4mm桡骨远端锁定系统;
3.1mm克氏针;
4.微型外固定架;
5.注射型移植骨/自体松质骨;
6.图像监控器。(术中透视)
麻醉
如需自体松质骨移植,可进行全身麻醉;人工骨移植,首选局部麻醉。上止血带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上臂止血带压力应高于收缩压mmHg。完成关节内骨折复位后,可松开止血带以减轻水肿。肩关节外展90°,手掌向下。桥接外固定支架可用于严重粉碎、短缩明显或延迟10~12天行内固定手术的病例。它利用水肿组织的黏弹性,通过韧带整复术恢复长度,以降低手术难度。支架安放很关键:不能影响切开复位。近端钢针距离腕关节桡侧关节面至少10~12cm。
图2皮肤切开
图3第四伸肌间室上方打开伸肌支持带
沿第三掌骨中线延长线、距离腕关节3cm做一纵形切口,长约8~9cm。该入路较直接。切口可进一步延伸,打开背侧伸肌支持带,通过第四伸肌间室的基底暴露关节面——直达腕部。肌腱拉向两侧,横向切开背侧关节囊,以开放关节。随后肌腱袖基底锐性分离,以显露桡骨远端的宽度。
另做一切口进入第二伸肌间室,在直视下复位侧柱。从桡骨茎突上松解肱桡肌腱有助于内固定的植入,并可缓和茎突上肌肉的变形力。背侧入路显露过程中唯一有损伤风险的血管神经结构是桡神经浅支,在第二间室切开时应注意探查并保护。以月骨、舟骨为参照物,直视下复位关节面,并在尽可能的远端、软骨下骨打入1mm克氏针做临时固定。
上述过程中,每一步均需影像学指导。克氏针也可作为钢板远端放置的标志。侧柱首先复位,之后是背侧柱。从大骨块向小骨块逐步拼接是解决复位的最佳顺序。干骺端区域剩下的孔隙,如有需要可用自体骨或人工替代物进行填充。如此,可进一步加强结构的稳定性。然后放置选取好的钢板,在靠近骨折线处打入一枚非锁定皮质螺钉,将钢板固定在骨折近端。
侧柱钢板是解剖塑形的,应原装使用。背侧钢板则是直型的,远端需进行塑形。这可使远端锁定螺钉固定在软骨下骨,减少入透关节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钢板设计,是钢板决定了锁定螺钉的方向而非术者。钢板需要支撑关节边缘的背侧,桥接干骺端分离。
钢板的位置非常重要,在放置时,需要多费些时间研究C臂影像。关节内骨片通过2.4mm锁定螺钉固定。锁定螺钉无需追求远端双侧皮质固定,需谨慎判断长度的大小。通过多个平面确认位置后拔出临时固定用克氏针。
固定的稳定性以及活动度可通过透视检查。如果之前未松开止血带,此时可以放松,进一步止血。背侧关节囊用3“0”Vicry可吸收线缝合。尽可能完成该步骤,覆盖内固定的骨膜袖可有效减少肌腱断裂的风险。锐性分离有助于保持组织足够的强度和长度,以实现可靠的吻合。
基底部修复完成后,伸肌腱重新归位,背侧伸肌支持带缝合2针。关闭支持带有助于防止伸肌拱起。这样缝合看似过紧,但随着水肿消退、进一步康复,功能会很快得以恢复。尼龙线间断缝合皮肤。背伸功能位掌托固定腕关节。掌托远端不应超过远端掌纹。
图4桡侧指伸肌腱上背侧骨膜袖
图5背侧骨膜锐性分离后
图6术中见关节面
桥接外固定支架可作为掌托的替代。如果骨折片较小,伴有明显的粉碎,不用钢板固定可能是更谨慎的做法,因为无法达到坚强固定。
术后处理
止痛、抬高患肢以及腕关节冰敷很关键。剧烈疼痛造成神经敏感,并且会延迟肢体功能恢复。预防性止痛可使患者术后愿意早期活动手指,进而减轻粘连风险,提高肌腱伸缩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单纯摆动手指是不够的,夹板外手指的3个关节需要交替进行完全屈伸功能锻炼。手背皮肤松弛,术后常见明显肿胀,抬高患肢及主动手指活动有助于水肿消退。
2周拆线后,手腕间歇性活动,直至获得完好的主动活动功能。鼓励患者患手进行日常的活动,如刷牙、吃饭、梳头、系衬衫纽扣等,这有助于提高协调性及获得最佳的肌肉功能。一旦术后随访X线片提示骨折愈合,就可以开始进行抵抗阻力的锻炼,以恢复肌肉强度。
并发症
并发症分为损伤引起的或治疗相关的,急性或慢性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是术后最常见的。闭合位于钢板上方的腱鞘床并非每次都可实现。钢板最初的或是骨折塌陷后的凸起均会增加肌腱炎的风险,该并发症可以是单纯的炎症,重则可造成肌腱断裂。对这些患者必须施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这是背侧钢板显著的并发症,甚至在取出内固定早期仍会发生。而低切迹钢板则会增加断裂的风险。
文献综述
背侧入路更加直观,对关节面显露更完全,但背侧钢板应用仍有争议。早期内固定体积大,肌腱炎的发生率较高,令人无法接受。
Letsch等在年对桡骨远端骨折掌侧与背侧钢板对照研究进行了报道,该研究纳入了-年使用传统“T”型钢板的病例。对其中的伸直型损伤、背侧粉碎的病例进行了背侧支撑固定。研究结果不同于传统观点,甚至作者本人都出乎意料,但逐步成为主流观点。
年,Rikli及Regazzoni提出的三柱理论,加深了我们对病理解剖的理解以及损伤后影像学的认识。弹性低切迹内固定的发展,使得术者可根据骨折情况灵活使用。背侧2块小型钢板,较单个厚重的内固定,可实现更加坚固的固定。如能关闭内固定上方的骨膜袖,可减少肌腱炎的发生。关于这些新型低切迹钢板的报道,其伸肌腱炎甚至可忽略不计。
来源:《关节内骨折治疗精要》
译者:禹宝庆张殿英苏佳灿
声明:此文内容及图片由供稿单位提供,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线观点。
欢迎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
orth
orth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