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用针具局部松解部位骨骼肌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及病理变化
景亚*1,张磊1,张少群1,廖立青1,袁仕国2,李义凯1(1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省广州市;2医院,海南省海口市
文题释义:软组织松解:是基于古代采用粗大针具针刺治疗经筋痹症的一种方法,是使用特定针具通过对局部病变软组织直接切开、横向剥离、密集针刺、透拨及上挑针体等手法而达到松解局部软组织的作用。增生性瘢痕:是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强,产生大量的胶原蛋白,使包括Ⅰ,Ⅲ型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在组织中大量沉积,而难以被机体吸收或重塑的病理状态。
摘要背景:局部软组织松解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的康复治疗,并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然而局部软组织松解作为一种侵入性、有创性治疗方法,鲜有研究探讨和观察松解治疗后局部组织病理变化过程及转归。
目的:观察几种临床常用针具局部肌肉松解后松解部位肌组织的修复过程及其病理变化。
方法:选用松筋针、银质针、长圆针、小针刀、刃针及铍针分别刺入大鼠腓肠肌肌腹中部0.5-1.0cm,局部松解两三次。分别于干预后第3,7,14,21,30天处死大鼠,取针刺部组织多聚甲醛固定后进行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局部肌肉的组织形态与病理变化;采用CellSens-Entry1.15软件采集图像并进行微血管密度及成纤维细胞计数;采用ImageProplus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Ⅰ型胶原纤维的积分吸光度值。
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干预后第3天,可见有不同程度的肌纤维溶解、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干预后第7天,炎性细胞减少,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肉芽组织增生;干预后第14天,局部胶原堆积伴肉芽组织大量形成;干预后第21天,胶原减少,肉芽组织机化;干预后第30天,局部组织瘢痕化;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干预后各时期松解局部均可见Ⅰ型胶原纤维。干预后同一时间,同类针具不同直径间微血管密度、成纤维细胞计数及积分吸光度值均为先增后减趋势,其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同类型针具直径越大其损伤效应越大;③结果证实,实验中几种新型针具局部肌肉松解对腓肠肌组织有一定的损伤效应,松解干预后局部组织炎性变,肉芽组织机化最终导致局部组织瘢痕化修复。
关键词:针具;骨骼肌;局部松解;病理;组织形态;瘢痕;损伤;腓肠肌;组织构建主题词:组织工程;肌,骨骼;瘢痕
引言Introduction
长期以来,以毫针为代表的多种针具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的临床康复治疗,并取得很好的疗效[1-3]。近几十年,应用于治疗慢性劳损性肌筋膜炎及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的各种新型针具不断涌现[4-6]。然而,有关新型针具的相关基础研究却未能齐头并进,这些针具的治疗机制尚不明确[7]。基于《灵枢·刺节真邪》“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的文献记载,在介绍其作用机制时,多是以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和疏通经络来阐述其作用机制[8-10],鲜有研究探讨和观察应用这些针具松解后局部肌组织的病理变化过程及转归,仅以松解局部软组织来阐述其作用机制则缺乏病理形态学的佐证和支持。此外,目前国内外尚缺乏针灸及相关新型针具医疗安全的相关标准,近年来有关针刺的不良事件陆续被报道并引起了国内外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