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典型案例
患者李某,男,24岁,在打篮球带球过人时,左膝关节发生急性扭曲而发生严重外旋,听到关节内“啪”的一声,迅速引起关节剧烈疼痛,膝关节活动出现明显受限,关节出现肿胀,行走不稳、关节晃动等表现。医院就诊,诊断为左膝前交叉韧带断裂,行左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历时9月康复恢复跑跳等正常活动。
2.疾病概述
外伤、暴力等因素导致;
非接触性的运动损伤是最常见原因;
膝关节多出现不稳感、打软腿或错动感;
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关键因素是早期干预;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至关重要。
3.疾病特点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常导致膝关节丧失部分或全部运动能力,除少数人能够继续运动外,大部分人不能进行跑步、跳跃、急停等动作,其中能够运动那部分人也是以损伤软骨、半月板为代价。前十字韧带断裂的主要原因是运动损伤,约占70%以上。患病人数最多的项目是篮球和足球,此外在从事柔道、摔跤和田径的专业运动员中,和在爱好滑雪、羽毛球、排球运动的普通人中,前十字韧带断裂比较多见。非运动损伤,包括交通伤,生产生活意外伤,约占27%。
4.前交叉韧带作用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的前向稳定结构,位于膝关节内,连接股骨与胫骨,主要作用是限制胫骨向前过度移位,它与膝关节内其他结构共同作用,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使人体能完成各种复杂和高难度的下肢动作。断裂后可以产生明显的膝关节不稳,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如果不及时治疗,关节出现反复扭伤,容易引起关节软骨、半月板等重要结构的损害,导致关节过早老化和骨关节病的发生。
5.手术治疗
为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以下情况需考虑手术重建前交叉韧带:
对预后有较高运动要求的患者;
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的青少年、青年和中年;
合并其他膝关节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或骨折的患者;
经保守治疗关节存在不稳,行走打软腿等情况。
关于手术小知识
(1)手术的最佳时机是在伤后三个月之内;
(2)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技术成熟,创伤小,恢复快;
(3)目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方式包括:单束重建,双束重建等;两种手术临床效果没有明显差异。
(4)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选用的移植物材料包括:自体材料,如腘绳肌腱、自体髌腱等,效果最佳。如果多根韧带同时损伤可以考虑加用异体肌腱或人工韧带等;
(5)重建前交叉韧带需要用到的固定材料包括:金属界面螺钉、可吸收界面螺钉,EndoButton,Introfix等;
(6)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或半月板交锁时,要限期行急诊手术治疗。
6.手术时存在哪些风险
取自体肌腱后的并发症,膝关节出现屈曲和内旋肌肉力量下降;隐神经损伤;取自体肌腱断裂时,需取对侧腘肌腱或腓骨长肌肌腱。术中损伤腘窝神经血管及腓总神经。固定移植物后出现屈膝或伸膝角度受限;股骨隧道骨壁破裂需改变固定方式;异体肌腱或人工肌腱、可吸收钉术后出现植入物反应导致关节肿胀,纤维化;肌腱固定松动出现不稳,需再次手术;移植物断裂;术后关节腔感染等情况。
7.术后康复
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立即开始康复,康复治疗人员必须小心保护ACL重建物,治疗人员必须考虑到术后康复过程中ACL的生物学变化,重建时ACL强度最大,之后经历坏死、在血管化、塑形重建,坏死期的重建物强度下降,再血管化,塑形重建期的重建物强度逐渐增加。应重视移植物的固定方法及其生物学固定,力学止点重建约需3-6周,术后康复需经历初期、中期和后期康复,方能达到较好的肢体功能。
7.1术后初期康复(0-6周):
7.1.1实现初期第1阶段目标(1阶):0到2周膝关节完全被动伸直;控制术后疼痛、肿胀;恢复ROM(0°—90°);早期渐进性负重;防止股四头肌萎缩
避免主动伸膝;支具锁定在0°时行走;避免热疗;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
康复步骤:
☆手术0天: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踝关节,如疼痛不明显,可尝试收紧大腿上侧肌肉,即四头肌。
☆术后1到2周:
肌力练习:
踝泵——用力,缓慢,全方位屈伸踝关节,要求消退收紧至极限处保持两秒,然后反向活动至极限处保持2秒。全天尽可能多做。
股四头肌长期练习:即大腿肌肉绷紧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收缩至最大程度,维持5秒钟,休息2秒钟,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多做
腘绳肌等长期练习:维持5秒钟,休息2秒钟,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多做
①正确体位摆放——足跟下垫枕头,患腿抬高放于枕头上,逐渐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边,膝关节下方应空出,不得用枕头将腿垫成微弯位置。如疼痛不可忍受,则在医生指导下摆放于舒适体位。
②开始尝试直抬腿——大腿股四头肌绷紧保持膝关节本质,伸膝后直腿太高至足跟离床15cm处,保持至力竭,缓慢放下。10次每组,每日一组
③开始侧抬腿练习,10次每组,每日一组到二组,组间休息30秒。
开始后抬腿练习,俯卧,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面5cm处为1次,每组10次,每日1到2组,组间休息30秒。
7.1.2实现初期第2阶段目标(2阶3到6周):髌骨活动度良好;肿胀明显减轻;恢复ROM(0°—°);恢复正常步态;控制良好而且无痛迈上20cm高台阶;继续加强股四头肌力量
在充分获得股四头肌控制力和下肢力线恢复前,避免反复下楼;训练和功能活动时避免疼痛
康复步骤:
☆术后3到4周:
肌力练习同上,股四头肌肌力恢复良好时(直抬腿时没有疼痛和迟滞),调整支具角度(0°—50°),渐进性负重/可耐受范围内负重。
当步行无痛时,去掉拐杖。
直抬腿,侧抬腿,后抬腿,一次抬腿时间达3分钟 每组10次,每日两组。
新项目:卧位勾腿练习
10次到20次每组
每日2次。
弯腿练习:屈曲角度术后3周至°。
☆术后5到6周:
肌力练习:其他项目同上,直抬腿,侧抬腿,后抬腿,一次抬腿时间达3分钟 每组10次,每日两组
卧位勾腿练习 10次到20次每组 每日2次。
弯腿练习:屈曲角度术后6周至°。方法:坐在床上,双手抱住脚踝,使脚踝缓慢接近臀部。
①去外支持带,坐于床边,膝关节以下悬于床边,保护下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足跟紧贴床挡,达到角度后保持10分钟不动,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辅助力量。
②伸直练习,每天长时间练习大于等于8小时。
③足跟下垫枕头,患腿抬高放于枕头上,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边,膝关节下方应空出。
膝关节活动度ROM0°—°;步态正常;可以迈上20cm高台阶;髌骨活动度良好
7.2术后中期康复(7-14周)
实现中期目标:恢复正常ROM,改善关节稳定性。强化肌力,改善肌力。控制良好且无痛从20里面高的阶梯迈下。提高下肢灵活性。
训练和功能活动时避免产生疼痛;在没有足够肌力和术者允许的情况下,避免跑步和运动训练
康复步骤:选用中等负荷20次每组,2组练习练习,组间休息60秒,至疲劳为止。
☆术后7到14周:
负重练习:术后7周开始负重及平衡——保持下双足分离,在微痛范围内左右交替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每次5分钟,每日1次。
肌力练习:其他项目同上,直抬腿,侧抬腿,后抬腿,在腿上加负荷,20次每组,每天各一组。卧位勾腿练习可加负荷,20次每组 每日2组。
关节活动度练习;术后7、8、9周屈膝角度在术后6周的°基础上,逐渐达到与正常膝关节相同,但不可太快,每周可逐渐增加15到20°。
膝关节活动度ROM在正常范围内;在无痛且很好控制小腿的情况下从20厘米的台阶迈下
7.3术后后期康复(15-24周及24周以后)
7.3.1实现后期第1阶段目标(1阶15-24周):能无症状走路;能满足膝关节最大力量和灵活性;跳跃试验时患膝达到健侧的75%以上
训练和功能活动时避免产生疼痛;在足够肌力和术者允许的情况前,避免跑步和运动训练。此时重建的韧带尚不足够坚固,故练习应循序渐进,不可勉强或盲目冒进,且应强化肌力以保证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及安全,必要时可带护膝保护,但只主张在剧烈运动时使用。
康复步骤:
能顺利无痛迈下20cm阶梯后,开始在跑台上往前练习。
肌力练习同上,可进行慢慢跨步前进,而非真正意义的“跑” 速度要慢。关节活动度练习:弯腿练习:屈曲角度术后15周屈曲角度与好腿角度相同,15周后与主动角度与好腿相同。
伸直练习:与弯腿练习相隔4小时后开始练习。
练习应循序渐进,不可勉强或盲目冒进,且应强化肌力以保证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及安全。当力量足够后,开始功能往复运动练习
走路时无症状;跳跃试验患膝达到健侧的75%
7.3.2实现后期第2阶段目标(2阶7个月到1年):24周以后对专项运动动作没有恐惧感;获得最大力量和灵活性,满足专项运动的要求跳跃试验时患膝达到健侧的85%以上。
训练动作和功能活动时避免疼痛;在肌力得到足够恢复和术者允许前,避免剧烈运动。
康复步骤:继续强化下肢力量同上,增加膝关节活动灵活性和敏捷性;强化功能往复运动;使用专项运动的支具;在康复过程中监控患者的活动水平。注重跑跳过程中的关节的稳定性。
跳跃试验时患膝达到健侧的85%以上;专项运动时没有恐惧感;灵活性达到运动表现需要的水平;可独立完成为维持和改善治疗效果的动作。
关于支具佩戴:术后1个月24小时佩戴,术后2到3个月白天佩戴,晚上无需佩戴,满3个月拆掉护具,运动时可佩戴护膝。
更多运动损伤医疗需求,门诊就诊咨询。
赵喆,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骨一科,医学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出诊时间:每周四上午专家门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