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第二节文章………下篇待续……
第三节
一、经筋病检查方法
1、望诊
首先观察患者行走或活动时动作是否自然灵活,然后嘱患者双足并齐站立,观察脊柱是否正直,双侧眉毛、耳垂及肩部是否在一个水平线上。然后再观察身体双侧肌肉是否对称,尤其是颈部、背部和腰部、臀部,腹部,患者仰卧后检查双下肢是否等长。完好皮肤的局部是否有异常隆起或凹陷,然后再进一步进行触诊。作为临床医师,应该学会读X线片,以便判断脊柱四肢骨骼及关节是否有问题,因为经筋的异常可以影响到骨骼位置,包括脊柱是否正直,生理弯曲是否正常,各个关节有无错位等。只有“筋柔才能“骨正”,“筋柔”是“骨正”的前提条件。
2、触诊
要重视身体两侧对称部位的对比检查,正常情况下,人身体两侧的体表温度、肌肉张力及肌肉饱满度等应该基本相同。当然一般右利的人右侧肌肉会发达些,如果身体双侧温度、肌肉张力及肌肉饱满度等明显不一样时,就要考虑身体是不是出了问题。首先,可以用手背迅速轻抚探查触及周围的皮肤,看局部皮肤温度是否一致,虚寒性疾病,经筋病灶处的皮肤温度往往低于周边。同时,还要感觉局部皮肤是否干燥或潮湿。其次,用手指探查深层筋结,力量逐渐加深,探查不同层次有无筋结或痛点。头面部不适,除探查头面部外,还应探查颈、肩、胸、背处有无痛点筋结;胸部不适,应探查前胸、后背、上肢有无痛点、筋结;腹部不适,应探查腹部、背腰部、下肢有无痛点筋结;背部不适,应探查背部、颈肩、胸腹有无痛点、筋结;上肢不适,应探查上肢及颈肩部是否有无痛点筋结。
下肢不适,应探查腰骶、下肢有无痛点筋结。
**特别提示:
经筋病的检查一般不需要借助特殊仪器检查,主要以“手摸心会”为主,这就要求操作者有很好的触诊功底。首先,对于浅层皮肤温度的触诊,主要以手掌背面或手指背侧为主,因为手掌背面皮肤对温度感觉更敏感,轻轻划过被检区域,看皮肤温度、湿度是否一致;深深层筋结,应以手指探查为主,大面积搜寻筋结,可用四指并拢,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沿一定方向迅速副过,体会指下的变化,指下有硬结或条索往往为病灶区,在疑似病灶区再重点细致探查。
触诊练习还有很多方法,但总以多操作为主,平时可于自己四肢、前
胸、腹部寻找痛点、结节,较之用其他物体练习,体感和手感能结合,更加直接。久之自可达到“手摸心会”的境界。
三、经筋病灶形:
经筋病灶因损伤部位、疾病性质、病程长短、体质强弱等表现各异。
一般临床表现形式有:
1.颗粒样病灶
颗粒样病灶呈碎沙样或颗粒气泡感,好发于四肢末端微小关节周围。
例如,指间关节及跖趾关节末端或小关节两侧,多系微小筋膜及微韧带附着点损伤所形成的筋结病灶,是造成关节疼痛的病因之一。
2.结节样病灶
结节样病灶大小如蚕豆、花生米、*豆不等,好发于关节周围及肌肉
附着点,如股四头肌于膝关节附近的肌肉附着点;肱桡肌肌腱于桡骨远端的茎突附着点等。肌肉及附着于骨性组织的膜性筋膜,皆有可能在附着点近出现损伤,进而形成筋结病灶,是中医所称的“着痹”及现代医学所称的骨性关节炎的常见病因之一,因结节样病灶存在部位较深或较坚切。
3.线样及片状病灶
病灶细长或变平,呈细线样或扁平竹片状病灶。好发于题区、后项浅筋膜、胸骨体前正中线、颞上线及人字缝等;腰部肋脊角及其周边也是本病灶的好发区域,多呈细小条索或片状紧张病灶;颈背及后上胸至肩前的线样病灶,多由斜方肌的肌性组织形成,成为颈肌肌纤维炎的伴随病灶;后下胸的小片状病灶,常由所在部位的肌筋膜无菌性炎症所形成;额筋区的细长形病灶,多由所在部位筋膜病变发生,从而导致头痛、失眠等症状因其存在部位较广泛,层次较表浅。
4.条索样病灶
病灶如条索状,较长而弦紧,多在皮下触及,好发于腹部脐下、腹白线、半月线及腹侧、两肩胛内上角及后背部。腹部的条索样病灶,常于腹部肌肉层及深层查及,病灶区往往弦紧、增厚、僵硬及有明显的压痛,或常伴有腹痛腹胀、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紊乱、情志低落等,部分患者长期自觉腹部发凉,喜温喜按。腹侧的条索样病灶,多好发于膜性的肌束,以腹外斜肌的病变较为常见,,为肝气郁结及肝胆疾病常见调理部位。其后下肋弓的筋结,常成为腰痛伴腹部牵涉痛的病因之一。肢体远端的条索样病灶,多见于相应的肌性、筋性及肌腱病变,因其病灶部位处于中等深度且较坚韧。
5.粗糙状病灶
粗糙状病灶,是经筋病灶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较为常见,但多处于隐蔽状态,患者常以其他症状主诉而就诊,极易造成临床上的误诊。粗糙样病灶好发于经筋组织活动度较大、反复劳损较多的部位,是单调固定体位的职业病患者、单一动作活动量较大的运动员、及体质较单薄的妇女等常见的经筋病灶体征,也是办公室伏案人员常见经筋病态体征。于患部检查,可触知患处经筋组织呈粗糙样改变,医者的指下感觉同患者自身感觉相吻合。
6.肥厚型病灶
肥厚型病灶是临床常见的经筋病灶表现形式之一。其临床特点为:经筋病变部位组织增厚,疼痛明显,痛点固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急性期多伴有局部组织水肿或轻微红肿。外观上往往能看到较身体对侧有隆起。患者常以明确的疼痛定位就诊,且多伴有挫伤、跌仆及撞击等外伤史,或有明显的慢性劳损或受风、劳累病史,病程较长是本病型的一个共同点。肥厚型病灶好发于头部、胸廓、肢体远端及关节周围。用指尖或偏锋检查,可查出局部经筋组织增厚、僵硬或坚韧,有时伴有明显局部隆起、水肿等。局部病灶面积较大者,肥厚型病灶往往和条索样病灶并存。
7.结块型病灶
结块型经筋病灶,整体坚韧,较结节样病灶体积偏大、形态多样,质地没有结节样病灶坚硬。好发于骨骼的肌筋膜、肌束膜、肌腱及肌间膜等的损伤部位。其形状大小、坚韧程度,根据原组织形态及损伤程度、病程长短,存在较大的差异。小者如*豆,豌豆,中等者若小板栗大小,粗大的结块呈鸭腿形、棱状形、扁圆及长块形等。结块型病灶,多于足太阳经筋所循行的腰背脊椎两侧及腿后侧、足少阳经筋分布于身侧的经筋,易于查到不同程度的阳性体征。软块型的病灶,常好发于头部,成为许多头晕头痛的致病原因之一。广泛的经筋结块,可导致全身性症状出现,例如疼痛综合征、紧张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结块型病灶较为,手法治疗需寻找结块部位上下两个关节肌肉附着点,进行整体放松,疗效更佳。
了解不同类型经筋病灶特,对诊断及治疗经筋病有深远意义,对手的选择也有指导意义。
专家简介:王敬才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经、经筋、导引、按蹻术》传承人。本人自幼酷爱中医,埋首岐*,熟读经典,在祖传医术基础上,又四处拜诊名医大家,集众家之所长,在调理各种常见、疑难疾病上,疗效彰显高于众法,对各类疑难病,例如:高血压,心脏病,头晕头疼,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疼,失眠多梦、肠胃病、带状疱疹及后遗症,男女不孕不育、常期低热、面瘫、等各种病症,立竿见影,疗效神奇!医院参加会诊治疗,攻破了医学界对各种疾病不能治愈的奇迹,愈后不易复发等特点,并受到医学界和患者的高度赞赏,被各界人士誉为中医疗法第一人。
本人立志:
探研古今医学经典,
秉承千年非凡医术。
颠覆疑难杂病困扰,
誓为中医疗法正名。
本人长期坐诊郑州广誉远国馆。
并可为患者咨询、预约挂号等健康服务,热线电话,—。
具体位置可百度搜索郑州广誉远国医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