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诊断
1、病史
有明显急性损伤史或慢性劳损史,常见于从事拇指长期过度用力的手工劳动者。以右侧居多,特别是常抱小孩的妇女易患此病。
2、临床表现
①桡骨茎突处有明显疼痛和压痛。急性期有局部肿胀,外展、背伸拇指时,有肌腱磨擦或握雪感。慢性期可微肿,腕部活动无力,;疼痛可放射至手指或前臂。
②局部可扪及硬性结节,条索状物,压痛明显。
3、特殊检查芬克斯坦试验
患手拇指屈曲放于掌心握拳,再向尺侧屈腕引起剧烈疼痛,称握拳尺屈试验阳性。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的病因病理
病因
从解剖结构来看,在腕部桡骨下端茎突处的腱鞘,由于骨沟表浅、狭窄,底面凹凸不平;而沟面又被腕背侧韧带(伸肌支持带)紧紧覆盖,因此腱鞘比较狭窄。正常时,外展拇长肌和伸拇短肌的两腱只能紧密相贴地通过这一结构坚强的鞘内,此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发病的首要原因。
其次,外展拇长肌和伸拇短肌二肌腱在经过桡骨茎突到第一掌骨时,其屈曲角度大约为°,妇女者此角更大。故当频繁的外展、背伸腕部和外展拇指、手指握物、手指内收及腕部向尺侧屈曲,特别是女性抱小孩时,其腱的折角更加变大,从而增加肌腱在狭窄腱鞘内的磨擦,造成积累性劳损。劳损后,腱鞘内壁产生炎症,不断渗出、肿胀、结疤,以至腱鞘增厚而致狭窄、硬韧。
由于腱鞘内层不断结疤,在一定条件下和鞘内肌腱发生粘连,而肌腱仍在不断的运动,肌腱将又受到挤压、水肿、粗大,最后则被挤压而萎缩变细。如此恶性循环,致使功能障碍。腱鞘狭窄的部位大多限于腱鞘酌远端10~15mm处,弹响少见。
针刀治疗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治疗
1、适应症与禁忌症
除一般禁忌症外,凡确诊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者均是针刀闭合型手术的适应症。
2、体位
仰卧位,患手轻握拳,患侧朝上放于治疗床面上,腕下部垫以薄枕。
3、体表标志
桡骨茎突为位于桡骨远端外侧的骨突,顺桡骨的外侧面向远端摸去,下方骨端最突出的骨凸即是。
鼻烟窝为桡骨茎突骨突下方的一个凹窝,凹窝之上端即为桡骨茎突。
4、定点
在定点前让患者紧握拳(拇指握于四指之内)并用力尺偏,令桡骨茎突和肌腱突出,便于定点。在肌腱通过的桡骨茎突处取最敏感的压痛点定点。由于病变的腱鞘可能较长,可酌情定1—2个点。
5、针刀操作
刀口线绝对与肌腱走行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刀锋即达浅表层腱鞘处,先行纵行切开2~3刀,再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病情严重者,即可刺穿肌腱,在肌腱之下使刀锋接触骨面,将腱鞘再切开2~3刀,并行纵、横疏通、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以上操作,绝大多数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但仍有部分病人未能治愈,应用改进后的凹刃刀,平行推切则可将腱鞘彻底切开。
6、手法操作
让病人将患侧拇指握于四指之内,即握拳的姿势,做腕过度尺侧屈曲的动作、医生可协助用力,反复2—3次。
文章来源:汉章针刀培训学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新生儿神经系统与成人显著不同
新生儿期神经系统检查
有助于早期发现神经系统疾病
脑功能的发育具有可塑性
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
故强调早发现、早干预
然而其检查方法
与年长儿或成人有不同之处
文︱仁芯
来源︱霁康传媒
新生儿的行为能力
新生儿大脑的生长发育领先于其他器官,但神经元间上下及横向联系通路尚少,兴奋抑制过程尚不完善,故常有泛化的不随意运动。然而,新生儿并非像过去认为的那么无能。新生儿一出生就具备了感觉各种内外刺激并作出相应行为表现的能力,即标志着人的心理现象的出现。新生儿行为能力与状态密切相关,不同状态有不同的行为能力。新生儿有6种状态:深睡、浅睡、瞌睡、安静觉醒、活动觉醒和哭。在安静觉醒状态新生儿对外界有较好的感受能力,能对外来刺激产生反应并学习如何适应环境。
新生儿的行为能力主要表现在:
运动发育
新生儿具备多种原始反射,如觅食、吸吮、吞咽、握持、拥抱和眨眼反射等,其中某些反射在数月后逐渐消退。角膜和瞳孔对光反射已存在。此后,巴宾斯基征、不对称紧张性颈反射等可在生后数周内出现,并在一定时期消失,如果年长儿或成人出现此类反射,则为病理性反射。
感知觉发育
①视觉
从出生时起,新生儿即有对客体发生视觉固定的能力,并能对客体的运动进行追视,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能够视觉扫描,其中对人脸特别感兴趣,能对光亮和黑暗作出反应。
②听觉
在新生儿耳旁柔和呼叫或说话,觉醒状态的新生儿会慢慢将头和眼睛转向发声的方向,有时已会用眼睛寻找声源,同时增加活动。
③嗅觉和味觉
新生儿生后不久就已经具备嗅觉和味觉能力,生后6日时能区分母亲的奶垫和其他乳母奶垫的气味,生后第1日对不同浓度的糖溶液吸吮的强度和量不同,对苦味和酸味会表示拒绝。
④触觉
新生儿对触觉也很敏感,当他哭吵时你用手放在他的腹部或握着她的手能使他平静,这就是新生儿利用触觉得到安慰的表现。
NBNA行为神经测定法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的方法,目前国际上最有代表性的有法国Amicl-Tison新生儿神经评估及美国Brazelton新生儿行为评分法(46项)。我国儿科专家鲍秀兰教授根据以上两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Neonatal?Behavioral?Assessment?Scale,NBNA)。
该量表共有20个项目,分为五个方面: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和一般估价。每个项目评分有3个分度(0分、1分、2分),20个项目满分为40分。一般得分小于35分则提示新生儿神经行为可能有问题。
此方法较为全面,实用有效,简便易学,又省时间,且地区差别对评分结果无影响,目前已在我国很多地方使用。
注意:本检查只适用于足月新生儿。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的意义
?能及早发现新生儿由于脑损伤引起的神经行为异常,充分利用早期神经系统可塑性强的特点,改变环境并使其及早训练,以最大程度使婴儿代偿性康复。
?可对新生儿窒息的预后作出较准确的预测。新生儿窒息是目前我国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存活者常遗留各种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
?可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预后有较为准确的估计。
?有利于优育和早期智力开发。父母在场的话可以了解新生儿的行为反射的能力,增进双亲信心,加强训练,促进智力和体力的发育。
?可作为围产高危因素对新生儿影响的检测手段。如目前国内用NBNA动态观察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小样儿等对新生儿行为神经的影响,与预后有较明显的相关性。
NBNA检查要求
?检查环境:光线半暗、安静,室温24-28°C。
?检查时间:新生儿在上述环境中30分钟后测试,在两次喂奶中间进行,睡眠状态开始。
?检查工具:手电筒、长方形红色塑料盒(装有*豆,能发出80分贝格格声)、红球(直径5-8cm)、秒表。
?检查时长:全部检查在10分钟内完成。
NBNA评分检查方法及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
新生儿的行为能力共6项(1-6项)
(检查对外界环境和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
①对光的习惯形成:在睡眠状态下,重复用手电筒照射新生儿的眼睛,最多12次,观察和记录反应减弱连续2次的前一次次数。
0分为≧11次,1分为7-10次,2分≦6次。
②对声音习惯生成:睡眠状态,距其耳朵10-15cm处。短暂而响亮地摇格格声盒。最多重复12次,观察和记录反应减弱连续2次的前一次次数。
方法同①
③非生物听定向反应:安静觉醒状态下,将小儿头放在中线位,重复用柔和的格格声在新生儿视外距耳朵10-15cm处连续轻轻地给予刺激,观察其头和眼睛转向声源的能力。
0分为头和眼球不转向声源;1分为头和眼球转向格格声,但转动60°角;2分为转向格格声≧60°角。
④非生物视定向能力(对红球的反应):安静觉醒状态下,将小儿头放在中线位,检查者手持距离小儿20cm,轻轻摇动红球,并沿水平方向移动红球,观察其头和眼睛跟随红球转动的能力。
方法同③
⑤生物性视听定向反应(对说话人的脸反应):安静觉醒状态下,检查者和新生儿面对面,相距20cm,用柔和而高调的声音说话,从新生儿的中线位慢慢移向左右两侧,移动时连续发生,观察新生儿头和眼球追随检查者的脸和声音移动方向的能力。
方法同③
⑥安慰:是指哭闹新生儿对外界安慰的反应。
0分为哭闹经安慰不能停止;1分为哭吵停止非常困难;2分为自动不哭,也可经安慰较容易停止哭闹。
第二部分
被动肌张力共4项(7-10项)
(必须在觉醒状态下检查,受检新生儿应处在正中位,以免引出不对称的错误检查结果)
⑦围巾征:检查者一手托住新生儿的颈部和头部,使保持正中半卧位姿势,将新生儿手拉向对侧肩部,观察肘关节和中线的关系。
0分为上肢环绕颈部;1分为新生儿肘部略过中线;2分为肘部未达和刚到中线。
⑧前臂弹回:新生儿上肢呈屈曲姿势时进行此项检查。检查者用手拉直新生儿的双上肢,然后松开上肢能自然弹回到原来的屈曲位,观察弹回的速度。
0分为无弹回;1分为弹回的速度慢(3秒)或弱;2分为双上肢弹回活跃(≦3秒),并能重复进行。
⑨下肢弹回:当新生儿髋关节呈屈曲位时才能检查。小儿仰卧,头呈正中位,检查者用双手牵拉新生儿双小腿使之尽量伸展,然后松开,观察弹回的速度。
方法同⑧
⑩腘窝角:新生儿平卧,骨盆不能抬起,屈曲下肢呈胸膝位,固定膝关节在腹部两侧,然后举起小腿,测量腘窝的角度。
0分°;1分为°-90°;2分为≦90°。
第三部分
主动肌张力共4项(11-14项)
?颈屈、伸肌的主动收缩(头竖立反应):检查者抓住新生儿的肩部,检查从仰卧到坐位姿势,观察颈部屈、伸肌收缩及试图将头抬起,记录坐直位时头竖立的秒数。
0分为无竖头或异常;1分为有头竖立动作,但不能维持;2分为头和躯干保持平衡1-2秒钟以上。
?手握持:新生儿仰卧位,检查者的食指从尺侧插入其手掌,观察其抓握的情况。
0分为无抓握;1分为抓握力弱;2分非常容易抓握并能重复。
?牵拉反应:新生儿仰卧位,手应该是干的。先引出握持反射,然后拉住使其上肢来回屈伸1-2次,在新生儿的肘部伸直时突然向上提起约30cm,一般新生儿会主动抓住检查者的手指,屈曲自己的双上肢使其身体完全离开检查台。
0分为无反应;1分为提起部分身体;2分为提起全部身体。
?支持反应:检查者用手抓握住新生儿的前胸,拇指和其他手指分别在两腋下,支持新生儿呈直立姿势。观察其头颈部,下肢和躯干主动肌张力和支持身体呈直立位情况,并维持几秒钟。
0分为无反应;1分为不完全或短暂,直立时头不能竖立;2分为能有力地支撑身体,头竖立1~2秒或以上。
第四部分
原始反射共三项(15-17项)
?自动踏步和放置反应。
?自动踏步:双手扶着新生儿的腋下,当其足部接触到硬的平面,即可做出迈步动作。
?放置反应:取其直立位,使新生的足背碰到桌子边缘,该足有迈上桌子的动作。
0分为无踏步和无放置反应;一分为踏一步或有一次放置反应;2分为踏2步或在同足有两次放置反应或两足各有一次放置反应。
?拥抱反射:新生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双手上提,使小儿颈部离开检查桌面约2-3cm,但小儿头仍后垂在桌面上,突然放下小儿双手,恢复其仰卧位。由于颈部位置的突然变动引出拥抱反射。表现为双上肢向两侧伸展,手张开,然后屈曲上肢,似拥抱状回收上肢至胸前,可伴有哭叫。评定结果主要根据上肢的反应。
0分为无反射;1分为拥抱反射不完全,上臂仅伸展,无屈曲回收;2分为拥抱反射完全,上臂伸展后屈曲回收到胸前。
?吸吮反射:检查者将乳头或手指放在新生儿两唇间或口内,则引起其吸吮动作。注意吸吮力度、节律,与吞咽是否同步。
0分为无吸吮动作;1分为吸吮力弱;2分为吸吮力好和吞咽同步。
第五部分
一般反应共3项(18-20)
?觉醒度:在检查过程中能否觉醒和觉醒程度。
0分为昏迷;1分为嗜睡;2分为觉醒好。
?哭声:在检查过程中哭声情况。
0分为不会哭;1分为哭声微弱,过多或高调;2分为哭声正常。
?活动度:在检查过程中观察新生儿活动情况。
0分为活动缺少或过多,1分为活动减少或增多;2分为活动正常。
完整的NBNA量表
好书推荐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