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肌腱损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年10月2
TUhjnbcbe - 2021/1/11 5:58:00

创伤止血适应证:

1.周围血管创伤性出血。

2.特殊感染截肢不能用止血带,如气性坏疽。

3.动脉硬化症、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止血带或休克裤。

止血操作前准备:

1.器材:包括急救包、纱布垫、纱布、三角巾、绷带、弹性橡皮带、空气止血带、休克裤等。

2.药物:生理盐水及必要的止血药,如凝血酶、去甲肾上腺素、氨甲环酸、止血粉等。

3.术者:协助伤者采取舒适体位,根据出血伤口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止血器材;告知伤者即将采取的止血措施及具体方法,消除伤者紧张恐惧情绪,争取伤者配合。

止血操作:

1.指压止血法:抢救者用手指把出血部位近端的动脉血管压在骨骼上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而达到止血目的,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首选止血方法。仅是一种临时用于动脉出血的止血方法,不宜持久采用,止血后应换用其他有效止血方法。

(1)头顶出血压迫法:一手扶住头部,另一手在伤侧耳前,对准下颌关节上方,用拇指压迫颞动脉。

(2)头颈部出血压迫法:用一手扶住头部,另一手拇指将伤侧的颈总动脉向后压迫。

(3)面部出血压迫法:用一手扶住头部,另一手拇指压迫下颌角处面动脉。

(4)头皮出血压迫法:头皮前部出血压迫颞动脉,头皮后部出血压迫耳后动脉。

(5)胶窝和肩部出血压迫法:在一手扶住头部,另一手拇指在锁骨上窝对准第一肋骨用拇指向下压迫锁骨下动脉。

(6)上臂、前臂出血压迫法:一手将患肢抬高,另一手用拇指压迫伤侧肘窝肱二头肌腱内侧的肱动脉。

(7)手部出血压迫法:用两手指分别压迫腕部尺动脉、桡动脉。

(8)手指出血压迫法:用拇指及示指压迫伤指尺、桡两侧的指动脉。

(9)下肢出血压迫法:用两手拇指重叠向后用力压迫腹股沟中点稍下方股动脉及腘动脉。

(10)足部出血压迫法: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足背拇长伸肌腱胜外侧足背动脉和内踝与跟腱之间的胫后动脉。

2.加压包扎止血法(最常用):伤口覆盖无菌敷料后,用纱布、棉花、毛巾、衣服等折叠成相应大小的垫置于无菌敷料上面,然后用绷带、三角巾等紧紧包扎,以停止出血为准。用于小动脉及静脉或毛细血管出血止血,伤口内有碎骨片时禁用。

3.填塞止血法:用无菌的棉垫、纱布等,紧紧填塞在伤口内,再用绷带或三角巾等进行加压包扎,松紧以止血为准。用于中等动脉及大、中静脉损伤出血,或伤口较深、出血严重时。可用于不能采用指压止血法或止血带止血的出血部位。

4.止血带止血法:适用于四肢大血管破裂出血。如可采用指压止血、加压包扎止血、填塞压迫止血等方式有效止血,则不可首选止血带止血。手外伤时应选用局部加压包扎止血,不宜采用止血带止血(捆扎过紧可引起手指坏死,捆扎压力不足可能出现仅阻断静脉而未阻断动脉情况)。使用不当可出现肢体缺血坏死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1)充气止血带:如血压计袖带,压迫面积大,对受压组织损伤较小,容于调节压力。

(2)橡皮止血带:弹性好,易使血管闭塞,操作时应在准备结扎止血带的部位加好衬垫避免局部组织损伤。

(3)绞紧止鱼法:可使用三角巾、细带、领带、布条等折叠成条带状当做止血带使用,上止血带的部位加好衬垫,止血带缠绕然后打一活结,再用短棒、筷子、铅笔等的一端插入活结一侧的止血带下并旋转绞紧至停止出血,再将短棒、筷子或铅笔的另一端插人活结套内将活结拉紧即可。

注:结扎止血带的部位应在伤口的近端(上方)。上肢大动脉出血应结扎在上臂的上1/3处,避免结扎在中1/3处以下的部位以免损伤桡神经;下肢大动脉出血应结扎在大腿中部。结扎以停止出血或远端动脉搏动消失为准,过紧可损伤受压部位,过松达不到止血效果;为防止结扎远端肢体缺血坏死原则上应尽量缩短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一般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每隔1小时松解一次以暂时恢复远端肢体血液供应,松解止血带的同时应指压止血法以免大量失血;止血带松解1-2分钟后在比原来结扎部位稻低平面重新结扎;松解时如仍有大出血者或远端肢休已无保留可能者在转运途中可不必松解止血带;结扎后在明显部位加上标记,注明结扎医院;解除止血带应在输血输液和采取其他方式有效止血后方可进行,如组织已明显广泛坏死在截肢前不应松解止血带。

5.屈曲加垫止血法:当前臂或小腿出血时,可在肘窝或腘窝内放置棉纱垫、毛巾或衣服等事物品,屈曲关节,用三角巾或布带作"8"字形固定。注意有骨折或关节脱位者不能使用,此方法伤员痛苦较大不宜首选。

6.止血粉止血法:应用止血粉填充伤口,适当加压,快速止血。

包扎操作目的: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压迫止血;固定骨折、关节、敷料;减轻伤者疼痛。

包扎适应证:

1.头面部、躯干及四肢开放性损伤。

2.头颅外伤伴脑组织外露、胸腹部开放性损伤伴脏器外露及骨断端外露的伤口需特殊方式包扎。

3.特殊原因需开放、暴露的伤口不能包扎,如颜面部烧伤等。

4.局部骨折并伴有神经损伤症状的伤口禁忌行加压包扎。

包扎操作前准备:

1.器材:无菌敷料、绷带、三角巾等,急救现场没有上述常规包扎材料时可用身边的衣服、毛巾等材料进行包扎。

2.操作者:戴手套,观察并检查伤口,根据伤口具体情况准备适当包扎器材。告知伤者即将采取的包扎方法,消除伤者紧张、恐惧心理;协助伤者采取舒适体位,去除内外衣,尽量暴露需包扎部位。

包扎操作:包括绷带包扎及三角巾包扎(进行包扎前,均应以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及创面,包扎关节固定时应使其处于功能位),绷带的正确持法:左手持绷带头,右手持绷带卷,以绷带外面贴近包扎部位。绷带包扎的顺序:注意“三点一走行",即绷带起点、终点、着力点及缠绕走行,通常遵循由左到右,由远心端向近心端的顺序缠绕。

1.绷带包扎法:

(1)环形包扎法:常用于肢体较小部位的包扎,如腕部及颈部,或用于其他包扎法的开始和终结。包扎时打开绷带卷,把绷带斜放伤肢上,用手压住,将绷带绕肢体包扎一周后,再将带头和一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续绕圈包扎,第二圈盖住第一圈,包扎3-4圈即可。

(2)螺旋包扎法:主要用于肢体粗细差别不大的部位,如上肢及大腿。细带卷斜行缠绕,每卷压着前面的一半或三分之一。

(3)反折螺旋包扎法:多用于肢体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螺旋包扎时,用一拇指压住绷带上方将其反折向下,压住前一圈的1/2或1/3。

(4)"8"字行包扎法:多用于肘关节、膝关节、足跟部位的包扎。在关节上方开始做环形包扎数圈,然后将绷带斜行缠绕,一圈在关节下缠绕,两圈在关节四面交叉,反复进行,每圈压过前一圈1/2或1/3。

(5)回返包扎法:用于头部、指(趾)末端及断肢残端的包扎。先行环形包扎,再将绷带反转90°,反复来回反折。第一道在中央,以后每道依次向左右延伸,直至伤口全部覆盖,最后进行环形包扎,压住所有绷带返折处。

包扎完毕,绷带末端可用胶布粘合,如没有胶布,可采取末端撕开打结或末端反折打结固定。

2.三角巾包扎法:

(1)头顶帽式包扎法:适用于头顶部出血的包扎。将三角中底边折边约3cm宽,底边正中齐眉中点对鼻梁,顶角向后盖住头部,两底角从耳廓上方向后在枕部枕骨粗隆下交叉并压住顶角,反折向前,再经耳廓上方绕到前额打结,将后面顶角拉平,压迫伤口后将多余部分整理塞入交叉处。

(2)头、耳部风帽式包扎法:适用于颜面部、下颜部出血的包扎。将三角巾顶角与底边中点各打一结,顶角置于前额齐眉处,底边于枕后,包住头部,将底边两角向面部拉紧并分别向内折成宽条状,在下颌部交叉再拉至枕骨结节下方打结。

(3)面具式包扎法:用于面部较大范围创伤出血的包扎。将三角巾顶角打一结,提住两底角,顶角结兜住下颏部,上提底边拉向枕后罩住头面,两底角拉紧在枕后交叉压住底边,再绕前至前额处打结。用手提起眼、口、鼻处,剪开小洞。

(4)单眼包扎法:用于伤侧眼球脱落的包扎。

将三角巾折成4指宽的条状,将带子的上1/3盖住伤眼,下2/3由伤侧耳下绕头,后部经健侧耳上至前额,压住另一端,经伤侧耳上、枕部绕行。另一端与健侧眉弓向外反折,于耳上拉向枕部,两端打结。

(5)双眼包扎法:用于双侧眼部外伤及单侧受伤眼球未脱落者的包扎。

1)将三角巾折成条状,中点放于枕部下,两端从耳下绕至面部,在两眼处交叉盖眼,从耳上拉向枕部打结。

2)先将带子中部压住一眼,下端从耳后到枕后,经对侧耳上至前额,压住上端,反折上端斜向下压住另一眼,再绕至耳后、枕部,至对侧耳上打结。

(6)头眼包扎法:三角巾底边打结放在鼻梁上,两底角拉向耳后下,枕后交叉后绕至前额打结,反折顶角向上固定。

(7)下颌带式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四指宽,一端扣上系带,把毛巾托住下颌向上提,系带与三角巾一端在头上颞部交叉绕前,在耳旁扎结。

(8)单肩包扎法:三角巾折成燕尾状(90°)放于肩上,夹角对准颈部,燕尾底边两角包绕上臂上部并打结,再拉紧两燕尾角,分别经胸背拉到对侧腋下打结。

(9)双肩包扎法:三角巾折成燕尾状(°),夹角对准颈后正中,燕尾分别在披在两肩处,燕尾角向前包住肩部至腋下,与燕尾底边打结。

(10)胸背部包扎法:三角巾折成燕尾状(°),夹角对准胸骨上窝,两燕尾角过肩于背后,与底边系带,围胸在后背打结,将一燕尾角系带拉紧绕横带后上提,与另一燕尾角打结。

(11)侧胸包扎法:三角巾盖在伤侧胸部,顶角绕过伤侧肩部到背部,底边围胸到背部,两底边角打结,再与顶角打结。

(12)三角巾腹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向上,顶角向下,两底角绕到腰后打结,顶角由腿间拉向后面与底角结再打一结。用于无内脏脱出的腹部外伤包扎。

(13)三角巾四肢包扎法:包扎膝、肘部时,将三角巾扎叠成比伤口稍宽的带状,斜放伤处,两端压住上下两边绕肢体一周,在肢体侧方打结固定。

手指(脚趾)平放于三角巾中央,朝向顶角,底边横于腕部,将顶角折回盖手(足)背部,两底角绕到背部交叉,围绕腕部一圈后在背部打结。

(14)三角巾单侧臀部包扎法:燕尾底边包绕至伤侧大腿根部,在腿根部内侧打结,燕尾角分别通过腰腹部至对侧腰间打结,后片应大于前片并压住。

(15)三角巾前臂悬挂包扎法:

1)前臂大悬吊带(大手挂):用于手腕、手臂、肘部上肢中间部分的悬吊,适用于前臂外伤或骨折。将伤肢屈曲成80°-85°(手略高于肘)。三角巾展开于臂胸之间,顶角与肘部方向一致,上端从未受伤的肩部绕过颈部,至对侧胸前腋窝处,另一端拉起在锁骨上窝处打结,挂住手臂。

2)小手挂:用于手及肩部上肢两头部分的悬吊,适用于锁骨、肱骨骨折、肩关节损伤和上臂伤。将伤肢屈曲成30°(手指端向肩),三角巾展开盖住臂胸,顶角与肘部方向一致,先将顶角塞入肘后夹紧,再将底边从手部起塞入臂内,下端绕过背部在健侧锁骨上窝处打结,挂住手臂。

*以右小腿开放性骨折伤口为例。

准备

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洗手;核对患者信息(床号,姓名,过敏史)及患者状态(意识、生命体征),签署知情同意;评估周围环境。物品:三角巾、绷带、夹板、衬垫、生理盐水、3%过氧化氢、碘伏、输液器、胶布、无菌敷料、换药碗、止血带、听诊器、血压计、剪刀、手套、记号笔。

操作

取合适体位,快速、充分暴露操作部位,如有活动性出血,立即按压股动脉止血;戴手套,站于患者右侧;按头-颈-胸廓-肺-心脏-腹部-骨盆-四肢顺序检查;查体同时于健肢建立静脉通路,吸氧,监护。脱手套,再次洗手;检查物品有效期,打开器械包外层3/4,戴无菌手套,打开器械包外层1/4及内层,检查灭菌指示卡,清点。上止血带:以无菌纱布覆盖创面,范围超过伤口周围5cm,由远端向近端用绷带缠绕加压包扎;在右侧大腿中上1/3上止血带(充气止血带应由衬垫),止血带外用绷带缠紧,紧张度合适,标注时间具体到分,充气压力不大于mmHg或至出血停止,以末梢动脉搏动消失为准,每45-60分钟放松止血带1次,每次3-5分钟,松开止血带前应压迫动脉近心端。绷带固定:固定前正确移动肢体,保持肢体牵引,折叠适当宽度三角巾分段包扎患肢至健肢,依次固定骨折近端、大腿中段、膝关节、踝关节,踝关节应处于功能位,小腿与脚掌垂直;双下肢关节骨突部位垫棉垫,结打于健侧肢体侧,绷带从肢体远端向近端缠绕,绷带过踝关节使用8字固定,标记时间,固定后露出脚趾便于观察末梢血运情况。

夹板固定:固定前正确移动肢体,保关节骨突部位放棉垫,放置夹板,由大腿中段到脚跟,夹板固定患肢相邻的两个关节,夹板固定后露出脚趾便于观察末梢血运情况。用绷带分段包扎,依次固定骨折近端、大腿中段、膝关节、踝关节,踝关节应处于功能位,小腿与脚掌垂直;绷带从肢体远端向近端缠绕,绷带过踝关节使用8字固定,标记时间。

操作中、结束后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患者反应,注意生命体征;注射破伤风抗*素;转入专科病房进一步处理。注意操作中人文关怀,操作熟练,动作准确、快速、有序。

注意事项:

临床常见开放性伤口分类:开放性颅脑损伤、开放性胸部损伤、开放性腹部损伤、开放性四肢损伤;

1.开放性颅脑损伤:如有脑组织膨出,不得挤压、还纳,可用消*碗扣住,并以绷带固定;较大骨片不得丢弃,应洗净消*保存备用;如有耳鼻流液流血不得压迫填塞,避免外源性感染进入颅脑形成颅内感染。

2.开放性胸部损伤:首先应快速闭合胸腔,以无菌敷料在患者深呼气末快速覆盖创口,覆盖边缘超过创面5cm(敷料不得塞入创口,以免外界细菌异物进入胸腔引起感染),后以绷带包扎固定,如无缓解可于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行闭式引流。

3.开放性腹部损伤:腹腔脏器脱出不宜直接还纳,应以无菌敷料包裹后扣以消*碗,并用绷带外固定;如有肠管破损,应以无损伤血管钳钳夹破损口;如腹壁破损巨大,大量脏器暴露,需将脏器全部还纳腹腔并以敷料包扎固定,避免引发严重感染及体液丢失;如有异物刺入腹腔,不得随意移动及拔除,可以纱布或棉垫缠绕,外部以绷带固定。

止血技术并发症:

1.持续出血:加压包扎及止血带止血压力不足导致。需调整压力。

2.皮肤瘀斑、水疱:创伤后伤口周围软组织肿胀,应用加压包扎及止血带止血可加重皮肤受压从而产生瘀斑及张力性水疱。加压包扎及止血带止血后应密切观察局部皮肤肿胀情况,调整绷带及止血带压力。

3.伤者烦躁不安及伤口远端疼痛加重:阻断肢体供血时间过久可导致肢体缺血性疼痛。可根据出血控制情况调整绷带及止血带压力。

4.神经损伤:常见于伤者存在骨折及关节脱位,已有局部神经压迫,此时继续伤口局部加压包扎可能进一步加重神经损伤;止血带放置位置不当引起,应用止血带止血应放置正确位置。

5.肢体缺血坏死:止血带压力过高及持续时间过长所致。应严格遵守止血带应用规范。

6.止血带休克:放松止血带时大量血液流向患肢,可造成全身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休克。放松止血带时应遵循“慢放-观察-再慢放-再观察"的原则,不要一放到底。

7.下肢深静脉血栓:使用止血带会造成患肢远端静脉血流淤滞和血管内皮损伤,同时可加剧伤者的高凝状态,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倾向。严格遵守止血带应用规范及尽量减少止血带使用时间尤为重要。

夹板:有4块夹板时,应置于患肢四周;有2块夹板时,如骨折前后位移则置于患肢前后,如侧方移位则置于患肢内外;有1块夹板时一般置于外侧。

特殊伤口的包扎处理:

1.存在较大异物的伤口:先将两打敷料置于异物两侧,再用棉垫覆盖敷料及伤口周围,尽量使其挤靠住异物使其无法活动,然后用绷带将棉垫加压固定牢固(如异物过长、过大影响抢救及转运,可由专业救援人员切割)。

2.腹部脏器溢出的伤口:协助伤者仰卧屈膝位,在脱出脏器表面覆盖生理盐水纱垫,用碗、盆等器皿扣住脱出的内脏,再用宽胶布或三角巾固定(如急救现场无生理盐水纱垫,可用干净的塑料袋或保鲜膜替代)。脑组织外露也可应用此方法包扎。

3.伴有创伤性气胸的伤口:协助伤者半卧位,检查伤者呼吸情况及气管位置,判断是否存在开放性气胸;检查伤者胸壁、颈根部皮肤有无皮下气肿及捻发感,判断是否存在张力性气胸。需立即在呼气未密封伤口,可用无菌敷料加塑料薄膜及宽胶布封闭三边,外部用棉垫加压包扎。

4.伴有肢体离断伤的伤口:大量敷料覆盖股体断端,采取回返加压包扎,以宽胶布自肢端向向心端拉紧粘贴。离断肢体处理:应注意保护创口,离断肢体应以无菌敷料包裹置于塑料袋中密封,放入密封容器中以冰块降温,待后续手术处理。

5.伴有颅底骨折的伤口:头颅外伤者伴鼻腔、耳道流出较大量淡红色液体,高度怀疑颅底骨折存在。只包扎头部其他部位伤口,以无菌敷料擦拭耳道及鼻孔,禁忌压迫、填塞伤者鼻腔及耳道。

6.开放性骨折伴骨断端外露的伤口:禁止现场复位还纳、冲洗、上药。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及骨折端绷带包扎,包扎过程中应适度牵引防止骨折端反复异常活动。

包扎相关并发症:

1.包扎脱落:主要由于包扎方法不当、绷带及三角巾尾端固定失效所致,需重新包扎。

2.皮肤压疮及水疱:创伤后伤口周围软组织水肿,包扎过紧可使皮肤进一步受压,从而产生压疮及水疱。包扎后应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调整绷带及三角巾松紧度。

3.肢体缺血坏死:加压包扎力量过大、时间过长可使伤后组织缺血加重,严重者可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包扎后观察肢体血运情况,适当调整绷带缠绕力度。

陈嵬

1
查看完整版本: 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年10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