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aimondsLiepins
译者:李荣毅
腕力常见问题
——在线直播答网友问(年1月~2月)
第一编:比赛
关于前臂太短
身高臂长的人确实更容易用好顶峰,这是出于杠杆优势。前臂短的人用勾手的赢面大,MantasAsmonas就是例子,个子矮,手臂也短。尽管他的顶峰很强,但他还是更习惯用内旋去解决战斗。当然,如果你前臂较短却又擅长顶峰,那就随天性去做吧,没有必要过分的强迫自己。腕力无绝对。
(注:内旋,原文为InsideRotation。)
关于勾手遇到顶峰
勾手选手想成功地旋进顶峰选手,在摆位的时候手总要尽可能抬高(否则容易被开腕),并且避免手掌贴得太紧,把注意力放在内旋上,万万不可用手指去阻止对方。然后从手腕中间的位置施加侧向的力,依靠侧压和后拉去解决战斗。
总之,对手施加的旋前力越大,你要回敬给他的内旋力也要越大,这非常考验你尾指一段的实力。
关于绑带
在绑带局中,你不必特别费神于怎么去抓手,也绝不能在高位上做文章,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旋转力上。对勾手而言,你应该专注于内旋以取得优势;顶峰也是同理,专注于旋前或者提拉才是关键。在摆位方面,勾手要设法内旋卡位,顶峰则要把手腕尽量抬高。善于绑带作战的选手,总是能走得更远。
(注:旋转力,原文为Rotation,在腕力中可以理解为各种屈腕动作,如普通屈腕、旋后屈腕、旋前屈腕。)
关于高位勾手
勾手卡位的原理相似,也非常仰赖肱二头肌的拉力。但高位勾手相对还有很多肱三头肌的参与,是为了获得下压力;而普通勾手(为了区分也可以称低位勾手)则以拉力为主,较少依赖肱三头肌。你无须精熟于自己不习惯的勾手方式,因为这是由不同的身体条件决定的。
关于裁判摆位
理论上讲,手指先盖上的一方在起动上吃亏,之后盖上的一方会占些优势。假如对手的爆发力特别强,而你又正好是手指先盖上的一方,不如主动领一次犯规,在裁判重新摆位的时候你们的次序就刚好对调。这应该是唯一的办法,前提是此前你没有身背一次犯规。
关于增体重
增体重固然能提升力量,但有时候却未必能提升成绩。DmitriyTrubin刚复出的第一年状态非常棒,之后他开始大幅度增重,结果我们发现他增重后的表现远远不如之前,超重量级尚且如此。
关于旋后之于顶峰
那些仍停留在认为顶峰只需要旋前起作用的人,他们肯定是走不远的,因为真正的顶峰需要旋后和旋前的配合。你须要常练旋后,以取得两者的平衡。
第二编:训练与恢复
关于输在起把
有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关系到起把速度。第一是快速肌纤维的储量,它决定了爆发力。如果慢速肌纤维的比率较大,那一定会比别人慢。第二是神经系统。这两个因素是无法通过训练去改变的。
很多人认为通过大量的爆发力练习可以加快发力速度,但实际上基因很难改变,靠训练能提升2~5%的程度已经不错了。你当然可以通过训练来提升速度,但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能成为速度型选手。
尽管无法改变基因,但大脑的反应速度可以通过专门训练而提高,你要设法去建立大脑和身体的同步。在“GO”的口令喊出之前,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这点很重要。最后,速度的前提依然是力量,有了力量就能后发制人。
关于左右手
右手受伤的时候,往往是左手进步的机会。反之亦然。
关于前臂围度
谁还在热衷于围度?桌上的表现才是真的。好多人前臂的围度都快赶上你的腿了,然而比赛时他们却一无是处,这样的纸老虎还见得少么?
千万不要看到别人每天训练、实战并不断在进步,就觉得自己也得这么做。错了,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不知疲倦,有不少人每周只练一次都可以进步神速。在经过一次次伤病的折磨后,如果还意识不到保持健康的重要性,那就太遗憾了。
关于入门训练
初学者除了着重于手腕练习之外,适当的侧压练习也可以加入其中。因为侧压能加强背部和手肘的协调,培养发力感觉。
关于胸肌
在夹胸或卧推的时候不要把胸肌拉得太开,因为完成动作后归位的这一行程违背腕力的发力习惯。还要注意卧推,当重量偏大的时候,它会对下半部分的背阔肌造成过大的压力,对一系列相关的神经也会有所损伤,还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肩伤。
通常勾手选手每周会练习两次胸肌,顶峰选手会练一次(都是以腕力特有的方式)。因为侧压力非常需要胸肌的协助,每周总得有一次针对胸肌的练习。
关于放松和治愈
不一而足。有个方法你可以试试,洗完澡以后,用冰水和热水交替地敷在肌肉表面,帮助血液流动,舒缓疲劳。
关于德文神器
抛开冠*头衔之类的一切外在因素(要知道冠*总是一批又一批的在换),你认为就桌面上的表现而言,谁才是成功的?DevonLarratt肯定是其中之一,他的一举一动都透出智慧。重要的不是把手的粗细,而是如何去练习,他的教导是正确的。如果你不掌握要领,把手再粗又有什么用呢。
如今的欧洲选手正变得越来越强势,但不能因此就武断地否定所有来自北美的观念。非常推荐DevonLarratt的屈腕练习,至少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选项。
(注:屈腕,原文为Cupping,是DevonLarratt所演示的手指伸平、同时手指与手掌大约呈直角的一种屈腕动作。)
关于局部受伤后的训练
绕开伤处训练,稍感不妥就立即停止,对待伤痛永远要做个聪明人。
关于屈肌和伸肌
经常或不定期做一些伸肌练习,以免因伸肌与屈肌不均衡而导致受伤。
关于实战练习
桌面实战无疑是所有腕力训练中最好的练习了,你能从中寻找到最舒服和最不适的战斗方式。每周一至两次的桌面实战训练较为合适,其余的时间留给器械训练和休息。当然这并非绝对,这就是各人条件以及合理把控强度的问题了。
不建议在实战训练前一天安排高强度的器械练习,原则是必须为实战保持必要的状态,在下一次训练前你要恢复得够好。
关于手臂肌肉
腕力靠的不是肌肉量,更不是围度,而是靠协调全身肌肉的能力。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臂围的增长会限制发力的速度,一些臂围小的选手反而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大的肱二头肌?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如防守位)是用得着它们,但你要理解一点,无论发力方式还是角度,腕力和健美健身都大不相同,你不可能用肱二头肌弯举的方式去掰手腕,几乎没有哪个腕力高手会仰赖他的肱二头肌。你真正应该关心的是手肘弯曲部分的强度。
关于手指
一般单手硬拉(粗把手)是以每组1~12RM的重量不等。而动态的手指练习通常要非常多次,至少20RM,最多甚至可以达到每组30~40RM。那是由于前臂肌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得非常频繁,所以练习手指我们得用些不同的方式,以及每组更多的次数,这样才会有效果。但那些平常较少用到的肌肉(如肱二头肌)做到12RM就足够了。
当然,以上只是大致概念,手指练习的配重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平时训练中应该有所调节和穿插。但是就动态练习而言,最起码不低于8RM。
(注:动态练习,原文为Dynamic。)
关于毛巾
毛巾是腕力训练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它是全天候的百搭神物。你几乎可以用它用来练任何的动作,搭配任何的器材,如哑铃、壶铃、杠铃、龙门架、弹力带、单双杠……
关于闭门造车
那些执着于在健身房闭关苦练、不参加实战、同时又想在比赛中一鸣惊人的壮汉们,徒然练就一身健硕的肌肉,留下依旧羸弱的肌腱,等待他们的不仅有失败,还有伤病。
增强式和静态练习是加强肌腱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惜他们不会明白的。
(注:一、增强式练习,原文为Plyometric;二、静态练习,原文为Isometric,又称等距练习。)
关于后拉练习
永远记得以腕力的发力方式为参照去练,注意,这不是在练背阔肌。例如在做龙门架后拉的动作时(无论用柔道带还是各种把手),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