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大肌的解剖结构
起点:(范围大,共分三部)在临床常见老师扎风池穴来提升阳气,也略知该穴的刺法可有不同,但看到这篇文章,小编还是被震撼了……小小的风池竟有7种刺法?这7种刺法的功效会有什么区别呢?这篇文章会给你答案!!!
风池穴,7种刺法治病各不同
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据文献记载,风池穴可主治多种疾病,尤其对风邪引起的疾患更佳。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如治疗感冒、头痛、颈椎病、三叉神经痛、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癫痫、视神经萎缩、近视、耳鸣、足跟痛等。关于风池穴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多数古籍记载风池穴宜直刺3-7分,《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提出可针1寸2分,《循经考穴编》提出透刺1寸5分。
上海市名中医严君白教授认为:针刺或艾灸(间接灸)风池穴,可以振奋人体一身之阳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阳气盛,气血通,风寒之邪自然容易消散。因此,风池穴的临床运用绝不限于上述这些疾病,只要患者出现阳气不足、正虚邪恋的证候,都可以从风池穴入手。
严教授对风池穴常施以下7种刺法。
常规浅刺法
1.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主治多种疾病。用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刺入0.5-1.0寸。感应要有局部酸胀,或向头顶、颞部、前额及眼眶扩散,可主治各种头痛、颈性眩晕、耳性眩晕、感冒、不明原因的发热、过敏性鼻炎、副鼻窦炎、耳鸣、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癫痫、颈淋巴结肿大、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鼻为肺之窍,向鼻尖方向针刺可增强其祛风散寒、宣肺解表、宣通鼻窍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效果更为显著。
特殊深刺法
2.针尖斜向内上、对侧眼窝方向深刺,主治头面部疾病。取2.5寸毫针,用小幅度捻转法,向对侧眼窝方向靠颈椎深刺,可达2寸以上,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1寸。此时多出现较强的针感,循胆经向上,传至耳颞部及头顶部,再向前传至前额,直抵眼部。患者得气后,可感到头痛、头晕、头沉、目眩、面痛、耳塞等症状减轻或消除。
3.针尖向同侧鼻旁平直刺入,治疗中风后遗症。刺法同2,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
眼窝下2.3寸,针感或同2,或向上、下肢及躯干传导。对于中风后偏瘫或半侧肢体麻木等疗效较好。
4.针刺向咽喉方向,主治假性延髓麻痹等症。取2寸毫针向咽喉方向刺入1.5-2
寸。风池穴深层解剖示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故针刺可改善椎动脉供血。另外,风池为胆经要穴,“胆主决断”,向咽喉方向深刺,可增强其醒脑开窍,通利咽喉之功效。
5.针刺方向微向外(颞侧),主治偏头痛、重度失眠等症。取3寸毫针,针刺方向对喉而稍向外,进针2.5寸,针感向头部同侧阳白穴放射。风池穴向外斜刺,直达病所,有行血祛风止痛之功效,不仅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效果显著,对肝阳上亢、瘀血阻滞、痰浊上扰、气血亏虚之头痛亦有极好的疗效。
6.针尖向同侧口角下方刺入,治疗躯干、颈项、四肢以及咽喉、气管等疾患。针刺向同侧口角下方,过颈椎,深度可达2-3寸,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3.3寸,此时针感除循胆经上传外,向下可达同侧上、下肢和躯干,局部可传到喉部附近。
透刺法
7.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主治颈椎病等症。取2.5寸毫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进针1.5-2寸。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类似于颈椎夹脊穴,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改善脑供血,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更为显著。
严教授经验:施针者宜气定神闲,抱元守一,仔细感觉针下气血之流动和患者的反应,深刺进针后若无针感,可退针稍变方向再刺入,随着针刺的逐渐加深,可出现第1次针感(浅刺),第2次针感(深刺),后者较前者更为强烈。深刺法对顽固性疾病疗效较好。但是,在进针时,要时时与患者沟通,针感过于强烈的,或患者有眩晕、恶心、出冷汗、心悸等不适症状出现时,要及时停针。
风池穴的安全深度
针刺风池穴不当所致医疗事故,虽然不及风府、哑门两穴多,但也有报道。针刺过深,位置偏斜可以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风池穴的中间深部为生命中枢——延髓,如针刺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对于风池穴的安全深度,人体解剖学家也做了很多研究。
杨占林《关于风府、哑门、风池穴直刺深度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向对侧眼球方向1-2寸,无进颅危险;②针向前方直刺和针向鼻尖同样深度,以及左右透刺(横刺)更深(50-75mm),亦无进颅危险;③针向对侧耳屏或耳屏前缘方向,最易进入颅腔,此方向与椎动脉从枕骨大孔进颅腔方向相对应。针向对侧耳屏至颅腔的深度如下,左风池(向右耳屏):男性均值(41.21±3.82)mm,女性均值(43.88±4.61)mm;右风池(向左耳屏):男性均值(41.21±3.6)mm,女性均值(43.19±4.71)mm。安全深度应在此范围内。但数据只作为参考,临床运用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考虑个体差异,对瘦人适当减少进针深度,经验不足者还可使用艾灸和推拿手法,假以时日,也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严教授在实践中总结:风池穴的进针方向、深度不同,针感将随之而异,所获效果亦不相同,换言之,要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应采用不同的进针方法。想要验证是否达到治疗要求,则需通过“气至病所”的客观反映来判断。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文章源于网络,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本
手无缚鸡之力,本是笑语。可在身边不少朋友身上,成了一语真谛。肩都提不起来了,耸拉着,可不就如此!有的是羽毛球发烧友、有的是长期伏案工作、有的是肩膀拉伤后没及时处理好落下的后遗症,罗罗总总的基本为两类:肩袖损伤、肩周炎。别不当回事,这两种损伤在治疗上有本质的区别,如果鉴别错误,那就南辕北辙了。今天先介绍肩袖损伤咯。
一、肩袖损伤
肩袖是肩膀后外的四根肌腱,象袖子一样包在胳膊上端骨骼(肱骨)的周围,帮助肩关节的运动和稳定。如果这几根肌腱出现损伤,肩关节就失去了正常的运动功能。
1、肩袖损伤机制:
急性损伤:急性损伤常见于提拉重物、被外力牵扯,摔倒时肩部支撑等,如公共汽车上手扶拉杆站立的乘客,突然遭遇急刹车,就可能导致肩袖损伤的出现。还有运动上肢突然发力等,也会导致这个疾病的出现。
慢性损伤:常见于长期从事羽毛球、网球、棒球等需上肢举过头顶的运动项目人,长期做这些运动或技术不合理,就会导致肩部肌腱劳损伤。另外6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肩袖退行性改变、质地变脆也会引起,一般发生于惯用肩。
2、肩袖损伤的症状
症状较为集中。反复持续的肩关节后外上疼痛;夜间加重、不能向患侧侧睡;胳膊上举、外展、前伸无力,需要人帮助才能完成上抬动作。
其治疗需要专业的运动医学或肩关节外科医生明确诊断后进行。
二、肩袖损伤处理与康复
肩袖损伤治疗,需要病人保持肩部绝对休息,不能活动,注意养护,恢复肌肉的损伤程度。而肩周炎的治疗则截然相反,它需要通过活动加强肩部关节活动来加速血液的供应,以改善炎症症状。
肩袖损伤如被误诊为肩周炎,会加大肩袖的撕裂程度,长期下去肩袖肌肉会脂肪化,失去了收缩抻拉功能,治疗后效果也不会明显。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断对肩部疾患病人来说至关重要。
(一)处理与治疗
轻中度,特别是伤后少于3个月,可给予镇痛、止血、脱水、活血化淤等药物治疗,配合局部封闭、理疗,患肩固定3~4周,随后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多可收到良好的疗效。治疗4~6周仍不能基本恢复肩关节的外展活动,需考虑手术治疗。
(二)康复训练
无论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后,都应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所有康复训练都应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之下完成。本文仅与大家分享伤情稳定的康复,伤情急性或进展期由院内康复师完成。注意d为日的缩写。
1、初期以静力性练习为主
三角肌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静力性)训练:分别锻炼前、中、后部,均为3次/d,5~10个/次。
平卧床上,患侧手握拳,肘关节屈曲90°并紧贴在体侧。在保持身体、肩关节、上肢位置不动的前提下,进行前方,外侧,后侧的抵抗训练,抵抗物可为床,健手及墙面等。
2、中期康复
(1)动力性练习:站立位双手持棍进行前屈、外展、外旋等练习,健手带动患手进行练习。均为3次/d,5~10个/次。
静力性练习:可改为站立位进行,要保持躯干、患侧肩及上肢保持不动的原则。
(2)姿势纠正
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习惯及姿势,与康复训练同样重要。既可以很好的帮助康复训练,并且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的发生。
①睡觉:如果睡觉质量好且醒来没有疼痛,那么不要改变习惯。如果睡觉时肩膀不适,那么避免用患侧肢体靠下,因为那样对血液循环不好。
②日常生活活动:早期少做上肢高于肩膀的动作,上举过头顶取物时尽量使用脚垫或者小板凳。持重物时,保持肘关节弯曲,并靠近身体。
③姿势训练:
A坐位或站位,收下颌部同时双肩胛骨靠拢,避免前屈或后伸颈部,保持目光向正前方。
B上肢前举,并保持肩关节放松,避免耸肩。可在镜子前训练,或置对侧手于肩上。
④日常生活动作训练(梳头、洗澡等)
训练前可先进行热敷,待肌肉放松后开始训练。注意:患侧不能负重,练习时不要快速反复重复动作,尽量用患侧进行日常活动。
3、后期康复
此阶段时重建或修复的肩袖已基本愈合,除继续强化之前的动作之外,可进行终末牵拉和力量练习。
①利用门、桌子等进行肩关节各方向牵拉,3次/d,5~10个/次,每次需持续10~20s;
A胸肌牵拉训练:上臂外展,曲肘前臂置门框。躯干缓慢转向对侧,直到感觉到了胸肌牵拉感。
B肩关节后牵拉训练:前屈90度水平面内收肩关节,对侧手在肘关节处加力帮助牵拉。
C肩前屈牵引训练:立位面向墙壁,手向上滑动,缓慢靠近墙面以增加牵引。
②利用哑铃、弹力带等进行各方向力量练习,保持肩关节肌肉力量的平衡。2—3次/d,15个/次,到达终末点时需持续5~10s。
A肩关节体侧抗阻内外旋训练
手握一弹性皮筋一端,皮筋另一端固定于某处,向外侧用力牵拉皮筋。至最大角度保持一定时间或完成动作为一次。可通过皮筋的松紧调节阻力的大小。
B肩关节抗阻后伸训练
手握一弹性皮筋一端,皮筋另一端固定于某处,向后用力牵拉皮筋。至最大角度保持一定时间或完成动作为一次。可通过皮筋的松紧调节阻力的大小。
C肩关节抗阻前屈训练
手握一弹性皮筋一端,皮筋另一端踩于脚下,向上用力拉皮筋。可通过皮筋的松紧调节阻力的大小。注意不可耸肩,保持拇指向上。
复合运动训练:可让患者小运动量的游泳、慢跑和球类运动等以恢复患者上肢的协调性和运动的精确性,但半年内不能进行竞赛类运动。
训练时所有活动均需在疼痛耐受范围内进行。同时可辅助理疗和药物等方法控制炎症、减轻疼痛。
三、肩袖损伤的预防
1、补充维生素B、C有益于肌腱劳损愈合。
2、运动前应先充分做好肩周的准备活动,尤其是球类运动。
3、掌握正确球类游泳等运动技术,不要盲目锻炼,否则易造成肩袖扭伤。
4、扭伤后如无冰袋,可用冷冻蔬菜袋代替。包扎最好用运动绷带包裹于受伤部位。
5、积极进行康复,急性期绝对禁止运动。
盲目的养生与健康促进,不啻于谋财害命。读到了这里,你一定是科学养生的品质人群,勿忘分享给他人一份健康知识!
吴严冰,任教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康复教研室主任。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师,不同年龄人群科学健身讲师,媒体运动健康科普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个人_wu
吴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