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单病种群体管理指南——肩关节周围炎(年版)
一、疾病筛查规范
肩周围关节炎筛查重点对象为:
1.年龄:50岁左右;
2.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者;
3.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者;
4.肩部急性挫伤、前拉上后治疗不当者;
5.糖尿病患者;
6.有其他原发疾病患者:包括颈椎病、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放射痛、甲状腺疾病、长期制动、脑卒中、自身免疫病等;
7.心理因素。
二、疾病评估标准
(一)临床症状
1.疼痛:肩部疼痛多呈弥散性,可向颈、背、臂、手放散,夜间或肩部活动时疼痛加重。
2.活动受限:表现为穿衣、梳头、系裤、摸背等日常生活活动困难。
3.查体
(1)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表现肩关节各向的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减少,通常以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后伸及后伸内旋屈肘活动的受限为着。
(2)压痛:肱骨大结节、胲骨结节间沟、肩峰下缘突、肱二头肌腱附着处、大小圆肌及肩胛骨外侧缘等压痛。
(3)肌肉痉挛:可触及斜方肌、菱形肌、提肩胛肌等的痉挛及压痛。
(4)肌肉萎缩肌力减弱:在后期,肩周肌肉萎缩以肱二头肌、三角肌为著。
(二)诊断
1.可有肩部外伤史;
2.主要症状是逐渐加剧的肩部疼痛,伴有肩部功能活动障碍和僵硬,不同程度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查体: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局部压痛、肌肉痉挛、肌肉萎缩肌力减弱;
4.影像学:肩关节X线平片可见肩关节结构正常;可见不同程度骨质疏松;MRI可见关节囊增厚,肩部滑囊可有渗出,MRI对鉴别诊断意义较大。
三、就医指导意见
肩周炎有其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左右能自愈。治疗上以保守治疗为主。
治疗原则:急性期消炎止痛,慢性期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1.物理治疗
目的: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代谢,促进充血的消散、水肿的吸收,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1)电疗法
急性期宜无热量,慢性期宜微热量,但不宜久用。分为高频电疗法和低中频电疗法。
(2)光疗法:主要采用紫外线局部照射疗法,用于急性期。
(3)超声波疗法:用于慢性期。
(4)激光、偏振光疗法:痛点或痛区照射。
(5)磁疗法:低频脉冲磁疗法用于急性期,电磁疗法用于慢性期。
(6)温热疗法:可酌情选用红外线、可见光、蜡疗、热袋等,用于慢性期。
(7)水疗法:水中运动疗法用于慢性期。
(8)手法治疗
Maintland手法:用于改善血运和营养,急性期消炎止痛,慢性期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其他手法或按摩疗法:可酌情选用,不宜用撕裂性手段。
(9)运动疗法
徒手操:立位进行。
①摆动:腰前屈,上肢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及画圈动作。
②爬墙:面对墙或侧对墙,足距墙一定距离,将患肢前屈上举或外展上举以手触墙上移至最高处,重复进行。
③触墙:背靠墙,上肢靠拢体侧并贴紧墙面,屈肘,用双拇指触墙,再反向触胸,反复进行。
④触头:双手体前相握,前屈上举过头,触头枕部。
⑤触腰:双手背后相握,以健侧带动患侧内收,再以拇指沿腰椎棘突上移至最高处,反复进行。
棍棒操:
①前摆动:双手体前握棒,臂伸直前屈上举左右摆动。
②后摆动:双手背后握棒,臂后伸左右摆动,屈肘上提。
③背拉:双手背后握棒,以健侧手握棒上端,患手反握棒下端,斜背并向健侧拉推。
吊环:双手分握通过滑轮的二只吊环,以健肢拉动患肢外展和前屈上举。
绕环:面对肩关节回转训练器,调正手柄在滑动杆上的位置,使患肢伸直做绕环回转动作。
肩梯:面对或侧对肩梯,前屈或外展患肢,用手指勾住阶梯牵拉患肩。
拉力:面对、侧对或背对拉力器,患侧手握拉力绳柄拉动。
下垂摆动(Codman)训练:在躯体前屈位下,使患臂自然下垂,并使肩关节周围肌腱放松(放松的标志是当推动该臂时出现自然摆动,则表明已松弛);在此体位下作前后、内外、绕臂摆动训练;幅度可逐渐增大;训练时间应坚持较长,直至手指发胀、麻木为止。
2.药物治疗
疼痛剧烈者,可酌情选用吲哚美辛、强筋松、布洛芬、双氯芬酸、凯扶兰等消炎镇痛药物。
3.局部封闭疗法
在肩周痛点部位进行局部封闭,可采用普鲁卡因加醋酸泼尼松龙等药物。
4.中医治疗
(1)中药:适当服用活血化淤、通经活络、散寒祛温药对症治疗。
(2)针灸:可选用相应穴位针灸治疗,如肩井、肩髁、肩髎、肩贞等。
四、基层首诊要求
目的是诊断肩周围关节炎及对肩周围关节炎患者进行病情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
1.病史
既往是否存在肩部疼痛,疼痛范围、性质及持续时间等;是否存在肩关节活动受限、功能障碍等年龄;性别;是否存在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既往是否存在肩部外伤病史;既往是否存在肩部长期制动史;是否有颈椎病、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放射痛、甲状腺疾病、脑卒中、自身免疫病及糖尿病等原发或合并疾病;是否存在睡眠不良、抑郁、焦虑或其他心理问题等。
2.体格检查
血压、心率、身高、体重、腰围等。
专科检查:
(1)是否存在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2)是否存在局部压痛;
(3)是否存在肌肉痉挛;
(4)是否存在肌肉萎缩肌力减弱。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必要时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必要时行MRI检查。
4.诊断评估:疾病评估、并存疾病或并发症诊断、生活方式评估、社会心理因素评估、其他临床问题诊断评估。
五、双向转诊指引
(一)上转
普通转诊:
1.保守治疗无效或收效不佳者;
2.疾病首次发现或进展较快或需要与其他疾病相鉴别者;
3.合并医院确诊者;
(二)下转
初次发现肩周围关节炎及疑似肩周围关节炎,医院明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且控制稳定。
六、随访服务规定
(一)建立健康档案
为肩周围关节炎患者建立健康档案,由专门的家庭医师定期对肩周围关节炎患者进行随访。
(二)随访评估、随访内容
1.评估肩周围关节炎控制水平:检查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评估有无并发症。
3.评估治疗问题:评估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询问对其他有效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如减肥、适当运动);检查肩周围关节炎运动计划,如果肩周围关节炎控制水平或治疗方案变化时应及时更新计划。
(三)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
积极对肩周围关节炎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强调改变生活、纠正不良姿势及工作方式的重要性,使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目标,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并改善和维持关节功能。
2.运动治疗
包括徒手操、吊环、绕环、肩梯、拉力运动等;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正确的运动方式,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推荐患者每天定期锻炼1~2次,逐渐养成规律运动习惯。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损伤。
3.注意肩关节局部保暖,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受风及久居潮湿之地。
4.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提重物。
5.老年人要加强营养,补充钙质,如吃牛奶,鸡蛋,豆制品,骨头汤,黑木耳等,或口服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