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医院做临床,每天上班时间早七晚六,晚上还有很多工作的事情要处理,没有节假日(好惨),所以忙起来之后,文章就被搁浅了,结果很多学员就有意见了。这次刚好趁飞机往返的时间,在路上把最近的一些临床见解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今天要分享的内容是肩峰下撞击,从生物力学角度阐述这几年来在带私教会员训练和为患者做运动康复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
什么是肩峰下撞击?
肩峰下撞击指的是肩关节在做外展或屈曲类运动时,肱骨头与肩峰产生撞击的现象。刚开始形成撞击时,只是在相关活动过程中,出现“咯噔咯噔”的声音;随着撞击的进一步发展,会出现特定动作的疼痛,如屈曲、外展、反手摸背,进而引起肩关节相关功能障碍;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患者可能已严重影响到生活起居,甚至静息都会出现肩关节的疼痛。
肩峰下撞击的发作率高不高?
肩峰下撞击理论是Neer于年提出的一种肩关节损伤机制。他认为有将近95%的肩袖撕裂是由肩峰下撞击引起的,同时该理论被公认为是肩袖损伤的三大理论之首。
由于很多损伤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我的大部分案例是在北方(集中在山东和陕西)完成,所以我先把最近一个月的案例统计与大家做分享,经过临床统计,近期接触的患者中有1/3是肩痛患者。结合之前接触的近千例肩痛案例,其中肩峰下撞击的比例约为70%。而且患者就医时主诉疼痛病史集中在2——6个月之间,疼痛出现之前绝大多数病人否认有过外伤史和过度的体育活动。
肩峰下撞击为什么会出现肩痛?
因为普遍的数据显示病人否认外伤史,所以我们可以理解肩峰下撞击更多的是慢性损伤。慢性损伤一般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肩峰下撞击而言,发作初期,仅仅是肱骨大结节与肩峰的撞击,在该过程中也仅仅是表现出撞击声。
然而肩峰下有三组重要的软组织,分别是:冈上肌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肩峰下滑囊。在每一次的撞击中都有可能出现软组织的磨损,根据Lindblom等人的研究发现,在旋肱前动脉的分支和肩胛上、下动脉分支的交叉处有一明显的乏血管区,并将之命名为“乏血管危险区”,而冈上肌肌腱远端附着处以及其他肩袖肌群腱板的位置刚好位于该区域,言外之意此处软组织损伤后,自我恢复的可能性很低,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软组织有可能慢慢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损伤和显性的疼痛。所以你就会经常听到一些诊断性的词语诸如冈上肌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和肩峰下滑囊炎。
不同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当显性症状出现时,患者通常会描述影响解内衣、梳头、脱衣服等动作,其所表现的疼痛区域以及功能障碍不尽相同:一般冈上肌肌腱炎疼痛位置在肱骨头上方、外侧,可影响反手摸背,严重者可影响外展、屈曲,甚至自然站立时都会疼痛;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疼痛位置在肱骨头的前方,可影响肩伸、反手摸背,严重者可影响屈曲、外展;肩峰下滑囊炎的表现症状往往是肱骨头上方或外侧周围温度升高,并伴有皮肤瘙痒的感觉。
就具体某一病患来说,肩峰下撞击造成单一损伤的并不多见,以上三种损伤往往两两伴随出现,集大成者可能三个全中。
特殊的临床表现你也需要知道一些。在这近例肩峰撞击的患者中,冈上肌肌腱损伤的患者中总共碰到过1例肌腱完全断裂的患者,有趣的是患者并未表现明显的功能障碍和疼痛,最明显的仅仅是落臂症阳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中总共碰到两例波及前臂的患者,其中有一例发生肘关节的轻度形变,总共碰到两例长头肌腱炎合并横韧带部分断裂的患者。
肩峰下撞击的原因有哪些?
肩峰下撞击的常见原因有如下几条:肩峰结构异常、肩肱节律异常、胸锁关节半脱位、胸锁关节功能异常、肩峰下间隙变窄、溜肩、脊柱侧弯、滚动滑动机制紊乱、肌肉力量失衡等
肩峰结构异常。不同人的肩峰形态不同,常常分为三种类型:扁平型、弧形、钩状。其中钩状肩峰形态的人群天生肩峰下间隙狭小,相比较其他两种类型更容易出现肩峰下撞击,严重者甚至需要外科手术将肩峰磨平。
肩肱节律异常。大臂在肩关节处产生运动时,通常伴随上肢带(肩胛骨和锁骨)的运动,后者的运动加大了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具体一点讲在肩关节外展和屈曲运动时,盂肱关节负责度,而上肢带的耦合运动为肩胛骨上回旋60度,两者总和为度。当肩胛骨上回旋能力不足时,就出现肩肱节律的紊乱,此时盂肱关节就会过度代偿产生更大的动作,造成肱骨与肩峰的“追尾”事件。所以为了避免追尾事故,患者最常见的代偿方式就是外展手臂时耸肩。
胸锁关节半脱位及功能异常。胸锁关节是由胸骨和锁骨构成的特殊鞍状关节,内有关节盘,是一个较为灵活的关节。该关节是上肢带运动的启动关节,言外之意也就是说,当胸锁关节出问题后,必然影响上肢带的启动动作和耦合运动,上文提到的肩肱节律也必然受到影响。之前平台更新过一篇文章,可点击查看。这个因素在临床上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需引起重视。
肩峰下间隙变窄。肩峰下间隙是由肩峰、喙肩韧带和肱骨头构成,Deutsch发现在正常状态下,肱骨头处于正常的位置上,一般呢,成年人肱骨头与肩峰的距离大概是1—1.5厘米左右,而处于疲劳状态时,肱骨头会产生上移,会使肩峰下间隙变窄。
前文提到的重要的三组软组织就在这个空间内,软组织跟人一样都喜欢相对充裕的空间,这个狭小的空间好学生时代睡的宿舍,一个宿舍里面住着三个舍友,本来空间就相对紧张,当把这个小房子再分摊出一部分空间时,可能大家住起来就非常的不舒适。当肩关节产生相关运动时,狭小的空间就会增大软组织之间、软组织与间隙边界相互磨损的风险。
溜肩。人在自然站立时,肩胛骨的标准位置是呈现轻度的上回旋状态。溜肩是指肩胛骨呈现下回旋的状态,此时会造成肩峰位置的下降,从而减小肩峰下间隙。
肩胛骨轻度上回旋时,盂窝有一个5度的上仰角,这个角度虽然很小,但是从结构上可以给肱骨头一定的向上承托的力量,从而增加盂肱关节的稳定性,并降低在静息状态时肩关节周围肌肉的重力肌群作用,尤其是肱二头肌长头和冈上肌的重力肌群作用。
任何一个关节的稳定性都包含三个方面:被动稳定系统、主动稳定系统、神经稳定系统。被动稳定系统是指关节结构本身,包含骨骼、关节囊和韧带;主动稳定系统是指肌肉软组织;神经稳定系统指的是支配主被动稳定系统的神经组成部分。
盂窝上扬5度,属于被动稳定系统的组成部分。当肩胛骨下回旋时,上扬角会减小甚至消失,此时被动稳定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就会加重主动稳定系统的负荷,此时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就会保护性收缩,当人处于站立位时,保护性收缩的肌肉以重力肌群为主,像冈上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当这些肌肉保护性收缩时,会产生肱骨头的上移,进而加剧肩峰下间隙变小的情况。
脊柱侧弯。脊柱侧弯发生时,尤其是侧弯段发生在胸椎或颈胸交界处时,以左侧凸右侧凹为例来讲,由于受脊柱排列影响,此时右侧肩胛骨必然呈现下回旋状态,肩胛骨下回旋对肩峰下撞击的影响参考上文。
滚动滑动机制紊乱。肩关节是人身上最灵活的关节,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盂肱关节的形态结构,盂肱关节是典型的球窝关节,巨大的球面和狭小的盂窝极大的增加了其活动空间,当盂肱关节产生一系列运动时,需遵循滚动滑动机制。例如,肩关节屈曲时,肱骨头产生向上的滚动并伴随向下的滑动,当出现滚动过快滑动不足时,极大的增加肱骨头撞向肩峰的风险。
肌肉力量失衡。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也有很大比例的肩峰下撞击的出现,甚至比例高于普通人。大多数人参加肩关节运动为主的项目时,着重发展像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长头、胸大肌、背阔肌这些表浅的肌肉,而忽视了肩袖肌群的强化,长此以往,这种对比悬殊的肌肉力量,会加重肩袖肌群肌力的下降,前文提到的滚动滑动机制,滑动机制的出现得益于肩袖肌群中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当肌力下降时,会出现继发性撞击。
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上文分析,你会发现任何一个看上去微不足道的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其他部位甚至是整体。处理疼痛再也不是一片止疼药、一帖去痛膏的时代了,很多人的说,疼痛越来越难看了,其实并非如此,而是随着专业储备的递增和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适时做出转变。
各种运动损伤和慢性疼痛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可以追溯,这就是我们说的因果关系,有果必有因,上述问题往往“果”暴露有表面,而“因”深藏其里,现代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快,普遍急于去“果”,结果很多时候在没有搞清楚“因”之前急于调整,结果使得因果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人体的代偿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出现普遍的周而复始的疼痛。
飞机即将降落,就写到这里吧。明晚准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