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http://www.mxxshi.com/当前,依据国际公认的肌筋膜触发点临床诊断标准,确定活化的疼痛触发点,并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治疗措施(包括干针、湿针、自我牵张、推拿、理疗、SET悬吊训练等)灭活这些触发点可以有效解决运动康复中的多种临床实际问题,尤其在处理常见急慢性运动损伤以及关节功能障碍等问题上具有独特且显著的优势。研究发现,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采取的临床治疗措施可以避免对患者的损伤部位进行更多的开放性外科手术治疗。这些方法操作简单、有效,康复治疗的周期短,且复发率低,因此欧美国家物理治疗师已逐渐将该理论体系应用于日常骨骼肌疼痛的缓解、运动功能的受限与障碍的康复和运动疲劳的消除等方面。本文通过综述该理论及其相关技术手段在运动康复领域的应用情况,阐明其在解决运动员伤痛治疗、关节功能改善、运动疲劳消除、运动能力提升等康复实践问题中的效果,以期为当前运动损伤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提供更多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1治疗各种急慢性运动损伤引发的肌肉疼痛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省级专业散打运动员因腰部损伤而引发肌痛患病率为50%,省级优秀羽毛球运动员腰背肌筋膜炎患病率为22.37%,北京市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因肩袖损伤而引发肩痛患病率为30.95%,省级优秀业余拳击运动员因颈椎损伤而引发的颈部肌痛患病率为68.9%。此外,Partanen等一项临床研究表明,至少40%的骨骼肌疼痛为MTrPs活化所致。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Ingber博士通过对3名经传统治疗方式无效的肩撞击综合征网球运动员和壁球运动员进行了肩胛下肌MTrPs干针结合推拿、牵张治疗后发现,他们在两年后均恢复到了无痛的功能状态。
此后,Rainry等通过采用MTrPs干针对一名因哑铃抓举而意外腰肌损伤的现役女*人治疗2天后发现,患者腰部数字疼痛评定量表指数由最初的4/10迅速降至2/10,直至最终的0/10。
Dembowski等通过对一名腘绳肌肌腱损伤的撑杆跳运动员采取MTrPs干针结合离心运动训练治疗20天后发现,该运动员训练侧肢体末端肌肉力量显著高于对侧,能够完全恢复到开始参加体育运动时的无痛状态,并且腘绳肌损伤再也没有复发。
最近,Jayaseelan等通过对2名近端腘绳肌肌腱病变的跑步者进行腘绳肌离心运动训练、骨盆稳定性训练,并结合MTrPs干针治疗8-10周后发现,2名运动员腘绳肌的疼痛程度和功能状态都在临床上得到了显著性地改善,运动员均恢复到了正常跑、坐时的无痛状态。
由上述研究可知,MTrPs干针在降低运动员急慢性损伤诱发的骨骼肌疼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可能会保持疼痛不再复发,但仍缺乏证明该结论的大量临床证据。因此,未来的研究因进一步扩大采用MTrPs干针治疗运动员损伤疼痛的样本量,必要时需进行其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改善关节活动受限与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经常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运动功能障碍等。研究表明,运动损伤可以造成局部肌肉受累或超负荷,以至于受累肌形成活化MTrPs。这些活化MTrPs的存在会使受累肌的运动范围和牵张范围受限,造成运动姿势的改变。如果这种现象不给予及时纠正,则会影响受累关节的运动功能,出现受累关节的运动范围受限或减小,长期会出现弹性关节僵直,甚至关节退行性变和轻度骨性关节炎。
Aguilera等通过对66名具有上斜方肌MTrPs特征的受试者进行局部缺血性按压和超声治疗后发现,局部缺血性按压组受试者颈部主动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增加了4.54±8.43°,超声组受试者颈部主动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增加了3.86±8.99°,而对照组受试者颈部主动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仅增加了0.22±5.59°。
随后,Osborne等通过对4名肩部损伤的国际级女排运动员进行为期1个月的MTrPs干针治疗后发现,所有运动员的关节活动范围、肌肉力量在治疗后都显著性提高,运动员能够继续完成过头动作。研究认为,MTrPs干针能够成功治疗肩关节功能受限和肩部撞击综合征,可以缓解短期的肩部疼痛和改善肩部损伤后的功能,这将有利于维持肩袖平衡和肩部肌肉力量,降低进一步损伤的发生。
此外,Grieve等通过对踝关节主动背屈功能受限的22名业余运动员(其中男性11名,女性11名)进行小腿三头肌潜在MTrPs治疗后发现,治疗组踝关节背屈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平均增加了3~4°,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平均仅增加了1°,两者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3消除肌肉疲劳,提升运动能力
研究表明,MTrPs的病理基础可能为反复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肌肉损伤导致其适应能力降低,易于疲劳;疲劳的肌纤维增强了局部大直径有髓鞘纤维的敏感性,增加了其神经末梢的密度,致敏的大直径有髓鞘纤维使其神经元发生变化,促使相应脊髓敏化,构成了MTrPs的病理基础,产生自发性放电活动。因此MTrPs的产生与骨骼肌疲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Maquet等研究表明,慢性骨骼肌疼痛患者其受累肌最大随意收缩力量会显著降低、肌肉疲劳会加快,然而并未阐明MTrPs与肌肉力量较差和疲劳发展的关系。
此后,Ge等对12名肩部具有潜在MTrPs的受试者进行持续性等长收缩至力竭测试后发现,由针电极肌电图可以看出,与非MTrPs相比,潜在MTrPs的平均功率频率(该指标表示过功率谱曲线重心的频率,运动至疲劳时肌纤维兴奋传导速度减慢,平均功率频率下降)表现为早期降低和疲劳末期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表面肌电图可以看出,与非MTrPs相比,潜在MTrPs附近的肌纤维其均方根振幅(该指标描述一段时间内肌电的平均变化特征,与运动单位的募集和兴奋节律的同步化有关)表现为早期增加和持续性等长收缩末期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认为,肌内潜在MTrPs的存在与肌肉疲劳的发生发展和MTrPs附近活化运动单位的超负荷运行有关。如果消除或灭活肌内MTrPs,可能会有效降低肌肉疲劳的加速,并阻止肌内运动单位超负荷运行的蔓延。
综上所述,应用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可以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解决多种常见问题,如缓解运动损伤引发的肌肉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受限与功能障碍等,且该理论技术具有操作简捷、无创伤性和复发率低等潜在的优势性。此外,基于该理论消除肌内活化触发点,可能会降低骨骼肌运动疲劳,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当前,肌筋膜触发点理论相关技术作为西方物理治疗师处理运动员损伤康复常用的治疗手段,其临床疗效已得到大量文献证实,但在国内,其流行病学调查、病理机制研究以及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还很欠缺。建议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侧重于该理论技术手段在运动员损伤疼痛治疗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深入探究其在消除肌肉疲劳等方面的临床疗效,为运动康复临床实践的多领域治疗提供更多证据。
注:全文已发表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第10期,文章引用参考文献可在期刊中查询。
新浪微博:上海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
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