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肌腱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罗氏传统中医正骨推拿手法二篇讲义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全国十佳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10787.html

第三章颈椎病

一、寰枢关节脱位

颈椎第1、第2椎体的连接,为寰枢关节。

因其形状特殊,列为特殊颈椎。

其特点是,寰椎位于脊柱最上端,全骨呈不规则的环形,一无椎体,二无棘突,主要由两侧的侧块及连结于侧块之间的前后弓构成的后面中部有关节前弓凹,侧块为两侧骨质肥厚的部分,上面有关节凹支持头颅,与枕骨髁形成寰枢关节,下面有下关节面,与枢椎相连。

枢椎为第2颈椎,形状与其它颈椎相似,但在椎体上有向上突出的齿状突起,称为齿状突。齿状突根部较窄,其前面有关节面,与寰椎前弓后面的关节面相关连。两关节的周围,有环绕交织的韧带和其它软组织的包绕,但两椎体之间无椎间盘。因此两椎的关节比其它关节活动范围大.

病因病理:

由于寰枢关节的结构与连结特殊,在外来暴力的情况下很易致伤,造成脱位。重者易造成齿状突骨折或脊髓、神经损伤,引起高位截瘫。

症状与诊断:

寰枢关节脱位中寰椎前脱位多见,脱位后,头部多支撑不住,头向前低,局部酸胀疼痛,往往用手托住下巴走路,头部运动功能障碍。重者四肢麻木,酸胀疼痛,霍夫曼试验阳性.x线侧位片显示错位,局部压痛明显。

治疗:

患者端坐位.助手站在患者一侧,一手托住患者的下巴,另一手托于枕骨部,双手向上引拔。术者站在患者背后,一手重叠放在助手手背上,两手同时相对用力推、扳,即可复位。但手法要轻巧缓慢,不可用力过猛,也不要急于求成,以免造成不良后果。陈旧性脱位,一人即可操作,复位后,用脖套固定4-6周,每周复诊1次,口服活血止痛药10天,即可痊愈。

二、颈椎软组织损伤

1.颈椎间盘脱出症

颈椎,正常人有7个椎体,特殊椎体有3个,即第1、第2、第7,3个特殊椎体在前面已经介绍了第1,第2两个。

第7颈椎称隆椎,形状和大小与上部胸椎相似,其特点为棘突长而粗大,近似水平位,末端呈结节状,浅居皮下,常作为辨认椎体序数及针灸取穴的标志。

其它4个为一般椎体.颈椎除第7节和第l胸椎的椎间盘外,共有5个椎间盘.第l、第2颈椎无椎间盘.

在脊柱运动时,椎间盘可相应的改变形状。当脊柱向一侧弯曲时,椎间盘被挤压的一侧变薄,而对侧增厚,同时髓核也向对侧轻微移动.伸直时,则又恢复原状.

病因病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椎间盘可因受到多次反复的损伤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导致纤维环的退行性变.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烈动作,或暴力撞击下,可发生纤维环破裂,造成椎间盘变窄,形成椎间盘纤维破裂症,以致压迫脊神经根。

症状与诊断:

颈椎间盘脱出症和腰椎间盘脱出症影响的范围不一样.颈椎间盘脱出症影响四肢,而腰椎间盘脱出症只影响下肢.因此颈椎间盘脱出症比腰椎间盘脱出症病情重.当颈椎间盘脱出以后颈背部酸胀不适,上肢有放射性麻木酸痛。

x线侧位象显示生理曲线消失,重者反弓张。

治疗:

手法治疗,患者端坐,医生站立在患者背后.一手放在头顶部,将头推向健侧前方,另一手拇指置于偏歪棘突处,放在头部的手在轻轻推动的情况下,慢慢向前或向突出的一方回旋,直至后仰头位.同时置于棘突的拇指,向健侧前方适度推、拨棘突,若拇指下有“咕喽”滑动感,即已复位。复位后,松解颈肩部紧张的组织。手法看(图70一72)。

2.胸锁乳突肌损伤

胸锁乳突肌斜列于颈部两侧,为一强有力的肌肉.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内侧端,肌束斜向上方,止于乳突。其作用是两侧收缩,头向后仲;单侧收缩,使头屈向同侧,面转向对侧。

病因病理:

胸锁乳突肌损伤多因头向侧后方过仰而致。如物体挤压头部,向后侧方仰头过度,或突然躲避眼前物体,或颈部受风寒侵袭,或过急侧后仰和物体的直接撞击等,都易致伤。

症状与诊断:

有外伤史,多为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伤后肌束肿胀疼痛,头向健侧方倾斜,旋转困难、疼痛,触诊肌束变粗,压痛明显,肌张力弱,

治疗;用一拇指指腹沿肌束纵轴方向轻度推压,

作用:能将肿胀的瘀血消散.2周即可痊愈。

3.项韧带扭伤

病因病理:

项韧带的损伤,多有外伤史。如急转头部或重物挤压或撞击,都易致伤.颈部受外邪(风热、湿、燥、寒)的侵袭,也易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症状与诊断:

伤后,一般局部有轻度肿胀,头部活动受限,疼痛,呈微低头状。触之条索样物“吱吱”作响,压痛明显。陈旧性损伤,触之钝厚,局部有压痛。重者仰卧屈颈疼痛加重,翻身困难。

治疗:

手法治疗,用单或双拇指沿纵轴从上至下复贴,拨正离位的肌筋.复贴手法4~5次后,被动左、右旋转1次头部,再用拇指置于伤处,轻度向前顶压5—6秒钟.顶压时一手托住患者下巴,以免低头,然后再用复贴手法上下走行2次。同时用1号外用洗药6次,肿胀痒痛者可口服活血止痛药物.2周内少低头,不用高枕。项部复贴手法见下图(图74)颈椎半脱位

三、颈椎半脱位与慢性颈椎病

1、颈椎半脱位

病因病理:

颈椎半脱位多因外伤而致。如跌扑、冲撞、坠下头部着地、重物挤压、急剧仰头或急转头部,均易造成颈椎半脱位。

症状与诊断:

伤后局部肿痛,颈肩背部酸胀不适,有的如同肩扛重物之压痛.头部偏歪向健侧,头部运动功能障碍,活动头部时疼痛加重。重者起卧困难,不能翻身。触诊伤部隆起,压痛明显,向患侧扳动头部时剧痛,有时还伴有向上肢放射的麻木胀痛感.

治疗:手法治疗,患者端坐位,医生站在患者背后,一助手站在患者前面,用双手捧住患者头部两侧向上拔,同时医生用一手拇指或双手拇指顶住脱位椎体的棘突隆起部位,向脱位相反的方向推压,若听到轻度的“咔嚓”声或拇指下有滑动感,即已复位.伴有骨折时,手法要轻,必须谨慎小心,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复位后,用脖套固定。

2.慢性颈椎病

慢性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40~60岁的人多见.此种病早期多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当一系列临床症状出现后,就会影响正常生活.以往临床经验证明,对颈椎病应当早期预防和治疗.

病因病理:

慢性颈椎病,也可称作颈椎综合征。一是多次轻度损伤引起;二是颈部外受风寒所致;三是工作姿势不当或长期低头作业,夜睡高枕,久而成疾.初期多表现为颈肩背部不适,触之颈部发凉,因为颈椎周围软组织的挛缩,当急转头时,易造成扭伤。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韧带钙化,骨质增生,生理曲线逐渐消失。

症状与诊断:

患慢性颈椎病的人多说不出病因,触之皮肤变硬发凉,韧带有条索样剥离感或“吱吱’作响声.有的颈部功能受限,头部活动时症状加重,背部有如同背重物的紧缩感.痛点多表现在肩胛内上沿和胸椎3、4之间.重者翻身困难、剧痛,上肢酸麻胀痛,久之则肌肉萎缩.

治疗:

手法治疗,用拇、食、中三指置于颈部两侧,上下运行拿捏4-5次,使颈部周围紧张的组织疏松。伴反弓张的颈椎,一手置于下巴向后扳,同时另一手拇指置于棘上向前推,两手相对用力推扳,用以矫正反弓张.伴侧弯的可用推扳手法矫正.开始手法要轻,不能盲目乱推扳.患严重强直性脊柱病者,更不能急于采用矫形手法。应先用松解手法,待症状好转后再用矫形手法.3日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2个疗程可好转或痊愈。愈后有的体征虽不能完全恢复正常,但症状可消失.有的通过矫形手法治疗后,不但功能恢复正常,症状也完全消失。

第四章软组织损伤

一、概述

软组织损伤,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劳动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疾患,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无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还是挤压、跌打,撞击、过度扭转以及不慎摔倒或持物姿势不当等,均可致使肪伤、筋错和肌肉、血管损伤。损伤可见于任何部位及关节,但以腰部及四肢较为常见。

软组织损伤,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两种。

软组织损伤有三大症状:即红肿、疼蒲、功能障碍。

软组织损伤的早期,其症状更为明显。红肿主要是由于皮下出血或积液所致,出血、红肿越甚者,其疼痛、功能障碍越重。多表现为关节邻近的韧带、肌肉、肌腱、血管、关节囊的损伤,纤维环的破裂等,因而常有皮下瘀血、肿胀,疼痛、筋骨错动、麻木等一系列症状。

损伤后时间久者,则会出现组织退行性变、纤维化、粘连或致密性粘连、挛缩、增生、钙化、嵌顿、关节受限等生理功能改变等现象。以上病变常会引起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或肌肉萎缩。损伤的诊治,应以手法为主(指闭合性的)。

基本手法有:摸、接、端、提、拉、扳、拨、按摩、压、顶、挤、蹬、揉、松解、点穴、捧拢、复贴、旋转、推拿、摇摆、挂、牵引、分离、叩击、拍打等,这些基本手法均贯穿在不同疾病的治疗手法之中。

手法治疗的作用是消瘀退肿,理顺筋络,舒筋活血。但组织损伤初期,不宜在局部使用手法治疗,以免加重出血,增加肿胀,而应采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物内服外用,待肿胀消退后再用手法治疗。中期除用手法治疗外,还应配合使用强壮筋骨的药物。后期手法治疗则应以恢复功能和加强锻炼为主。临床实践证明,软组织损伤除配合药用外,手法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避免和减轻后遗症的关键一环,切不可忽视。

复贴复位法:适用于软组织及骨关节损伤治疗的整个过程,是促进损伤的软组织加快愈合的有效手法.复贴复位法有单拇指、掌根部轻压复贴、顺压复贴、顶压复贴等手法,多适用于脊柱、四肢及关节周围,有改善血液循环、止痛、消肿、增强功能等作用。

软组织粘连分离法:此法主要用于治疗损伤后期出现的粘连、增生等.能触及的部位可用拇指甲拨动分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推拿活血法:此法主要用于瘫痪、半身不遂和陈旧性软组织损伤,如肌肉萎缩、发凉、怕冷、无力等。即用双手从肢体近端向远端推,捏、拿、提,可改善血液循环。

解痉法:此法主要用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后产生的痉挛性疼痛、肌肉发紧及邻近组织受累等。即用手掌在伤处作旋转性的按摩,或由近向远按摩,是骨关节脱位、腰部急性扭伤、腰椎间盘脱出症在复位的前后解除痉挛必不可少的手法。解痉后不仅组织便于复位,缩短恢复期。

点穴法:此法主要用于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深部组织损伤的恢复。点穴法是必用的辅助手法之一。

二、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1.岗上肌损伤

岗上肌是肩部后面深层的一块肌肉,起于肩胛骨,止于肱骨大结节。岗上肌的作用是固定肱骨头,和岗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共同构成,

若岗上肌损伤,功能消失后,强有力的三角肌很难使上臂外展.

病因病理:

岗上肌位于肩关节部位的几块肌群之中,是肩部活动力量的集中交点,直接参与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肱骨的作用,因此很容易受到挤压和摩擦而扭伤.如跌倒或肩部急剧外展时,肌肉突然收缩,都能引起岗上肌断裂或部分损伤.此病属于多发病,若不及时治疗,则易引起肌腱无菌性炎症,导致活动关节功能障碍。

症状与诊断:

肩部疼痛不适,上臂沉重下坠,肩部过度外展下放时疼痛加剧,但肩关节的活动不受限制,压痛点多在肱骨大结节止点或岗上肌起点处.当三角肌极力收缩时,前壁外展功能消失.搬动患肢,外展功能不受限制.

治疗;

岗上肌.岗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损伤的治疗,以手法按摩,配合伤科药物疗效较好.早期治疗一般2~3天按摩1次,4—5次即可痊愈.

按摩手法治疗,患者端坐,术者站于患者背后,用单手拇指指腹,沿岗上肌顺滑点压,走行至肱骨结节.手法后患者当即感到舒适轻松,疼痛消失.岗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损伤的治疗手法大同小异.

2.菱形肌损伤

菱形肌起于部分颈椎及胸椎的棘突,抵止于肩胛骨内侧沿,位于斜方肌及上后锯肌的中间,有上提肩胛骨,使肩胛骨靠近脊柱内收及固定肩胛骨的作用.

病因及诊断:

因为菱形肌位于斜方肌及上后锯肌中间,参与固定肩胛骨,上提肩胛骨和使肩胛骨靠近脊柱的作用,所以当劳动过度或猛力牵拉前壁时容易致伤,压痛点多在沿脊柱的患侧或在肩胛沿的某一点上。如果这三块肌肉损伤过重,在伤侧的肌区,拇指能触摸到条索样物及“吱吱”作响声,触之疼痛。

治疗/p>

患者端坐于方凳上,术者坐在患者背后,用拇指指腹,沿脊柱患侧或肩胛顺损伤部位,作复贴按压、下滑动作.连续5~6次后,改用手掌根部,在患部及邻近组织疼痛不适部位,轻度的予以按摩,继以反复3~4次即可。隔日按摩1次,轻者2~4次,重者可治疗5~6次,即能痊愈。

3.肩周炎

病因病理;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软组织慢性损伤继发性的退行性病变。如轻度外伤,或肩关节脱位,或岗上肌腱炎,或骨折后因长期固定,缺乏必要的功能锻炼,加之受风寒的侵袭而致,由于肩关节软组织的退行性变,继而出现了纤维化和肩关节粘连。此症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是一种常见病。

症状与诊断:

患者主诉肩部疼痛.压痛点广泛的表现在肩关节周围和三角肌部位。当肩部活动时,因疼痛而明显的出现肌痉挛。初期酸胀痛怕冷,以后逐渐加重。如不能梳理头发,上臂不能外展、外旋,高举、后背动作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受限。

治疗:

患者端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后侧方,用手掌根部先在肩峰周围轻度按摩,当舒适轻松后,可持患者肘部轻轻活动,前后旋转肩关节,后改用单手拇指在肩关节周围按摩、点压。尤以岗下肌中段、肩胛下肌和岗上肌附着点,这三处是必不可少的点压镇痛点。

4.胸壁软组织损伤

病因病理:

胸壁软组织损伤,多由外力直接撞击或挤压所致,如被拳击打、挤压,悬吊重物的撞击,台角及其它硬物的碰撞等均可致伤,但这些较轻的外力多不能致肋骨骨折。

症状与诊断:

胸壁软组织损伤,往往由于胸壁肌的出血、肿胀引起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有的向肋间神经放射痛。双拇指触诊患处,可触及肋间骨膜钝厚或有线状剥离及滚动的条索样物。有时肋骨局部有轻度的突起或增宽下陷等。

治疗:

胸壁软组织损伤,有表皮破裂的,应先清洗治疗创面、包扎,以免引起局部感染。闭合性损伤,以手法治疗为主,病人端坐在方凳上,医生坐在病人伤侧前方,嘱病人将伤侧的上肢向上拾起屈肘,并用手托住枕骨部,后仰扩胸。术者一手揽住患者后背胸部,另一手可推托上抬的上肢,陷下的部位即可自动隆起,突起的部位用手掌轻轻的按压即可复平。

三、腰痛病

腰者肾之府也,腰痛有肾虚,有瘀血,有闪挫。脉涩者瘀血,脉缓者湿热,脉大者肾虚。肾虚者痛之不已。瘀血者,日轻夜重者是也。所以腰痛病,这种贯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往往是因一处受损而引起多处受累的贯性、牵连性的疼痛。这是由于腰部及其邻近组织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特点的产生决定了腰部活动范围之大及它的灵活性。所以腰部及邻近组织的肌肉、韧带、神经、椎间盘、血管等,都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及破坏。因此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因素产生的一种综合征。主要有腰肌。棘上韧带、棘间韧带、腰韧带、骶棘肌及腰椎间盘等。

腰痛,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发病尤以青壮年及重体力劳动者多见.对于这种综合性的病症,多以手法治疗为主.其它理疗也有效果。

1.腰椎间盘脱出症

腰椎间盘在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变后,在某种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可使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坏,有的连同髓核一并向外突出,这时就失去椎间盘的平衡,造成棘突偏歪.同时突出物压迫了神经根,引起腰腿疼痛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即称为腰椎间盘脱出症。

腰椎间盘位于腰椎体与椎体之间,由髓核、纤维环、软骨板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弹性的软垫,有缓冲脊柱外力及稳定脊柱的作用.

软骨板;分为上下两个,覆盖椎体的两端,包绕椎体缘,构成椎间盘上下两部分.在幼年生长期,软骨板较厚。20岁以后,逐渐发生纤维软骨变性,有时被椎体骨髓侵蚀,因而被软骨组织所代替。

纤维环:是坚强有韧性的纤维软骨组织,各层纤维斜行于上、下两椎体之间,各个邻层的纤维斜行方向相反,因此各深浅层纤维相互交错,形成方格样排列.随年龄增长,纤维环不断加强,成为间盘较大部分。纤维环由软骨板起始,向外斜行。绕过髓核,而紧紧的固定于椎体缘、后纵韧带、软骨板上.纤维环各层方格样的排列.不但加固了上下椎体的联系,同时还能限制椎体过度旋转功能。一般30岁后开始退变。由于不正常的剧烈活动,引起邻近纤维在交叉处相互摩擦,致使纤维变粗,透明变性,最后可致纤维破裂。因纤维环后部较薄,故纤维环破裂一般发生在后侧,而致髓核向后侧方突出。如果突出物超过椎体缘,则突向椎管,导致压迫脊神经根而发病。

髓核;位于软骨板和纤维环之间,为富有弹性而又柔软的酱状灰白色半固体,本身张力很大,没有一定的形状,多随脊柱的部位和姿势而变化形态。青年期髓核含水量为80%,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最后髓核不断纤维化和失水,引起椎间隙变窄.破坏了椎体间内在的平衡,使脊柱失衡,而易受创伤,结果在椎间不稳定区,可出现粘连,骨质增生。

通过正骨手法,将组织进行修复,可建立新的椎间内在平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腰部活动范围较大,而且又承受着腰部以上身体的重量,腰椎间盘负载较重,往往多使4、5腰椎间盘受损伤,此处也是腰椎间盘脱出的常发部位。当椎间盘受到多次反复的长期轻度损伤后,即能引起椎间盘退行性变。超出椎体的两侧及突向椎间孔,造成椎间隙变窄,有的可造成双下肢放射性的麻木,疼痛。

症状与诊断:

有外伤史,第1天不大疼痛,只感觉腰部酸胀不适,不敢用力.第2天疼痛加重,放射至下肢痛,无力。腰痛伴下肢放射性麻木酸胀痛,走路跛行,不能直腰,重者卧床不起,昼夜不能入睡,咳嗽向下肢放射痛。站、坐位触诊,腰椎有明显的侧弯或后凸畸形,有的脊柱呈S形变。

治疗:

对腰椎间盘脱出症的治疗,主要是手法整复,将突出的髓核予以还纳和纤维环的修复,调整椎间隙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1)侧扳复位法,俯卧位,嘱患者全身放松,医者站于患侧一方,一手放在健侧肩部,另一手放在突出部位的棘突旁,用掌根部或拇指紧紧顶住棘突向健侧推的同时,放在健侧肩部的手成相对方向的椎扳.脊柱不伴后凸畸形者,患者上身不要回旋,以患者的耐受力为度,一般均要过度矫正.扳住稳定一分多钟,如手感腰部滑动及“咕喽”、“咕咚”声响,即已复位。(图76)。

此法,稳妥可靠,治愈率高,多用于脊柱侧弯型患者,无论急性慢性均可采用,但在施法前后要松解患部周围紧张的组织。以减少痛苦,施法则要由轻到重,不可用力过猛,施法后则有轻松愉快感,使疾病除半。

2)手、肘压法:患者俯卧位,肌筋放松,医者站患侧一边,用前臂平面近鹰嘴骨处,访患处两椎体之间下压,由轻到重,以能忍耐为度,每次重压1分钟,松解1次患部周围的组织,重者可连续法3次(图77、78).陈旧性也可在一助手握双踝向下牵引的同时腰部加压,此法能加大椎间隙,使纤维环产生一种弹性回纳力,即可使髓核还纳,纤维环复原,远离神经根。

此法多用于脊柱后凸畸形,简单易行,安全可靠,不论病程长短疗效均高。

旋转复位法:患者坐在特制的“A梯形治疗固定座”上,医生一手从患者患侧的腋下穿过,经过后颈部,用手把住患者健侧的肩颈部,此时嘱患者向健侧前方弯腰,放松肌筋。医生的另一手拇指或掌根部,推住偏歪的棘突。多采用前述l、2两种手法治疗。用此法前后,可用软组织松解法进行松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疼痛(图79、80)

3)坐位屈伸法:患者坐在治疗床上,两腿伸直,双腿并拢,足尖等齐,双手向前略伸。嘱患者放松肌筋,医者站在患者背后,双手扶持患者双肩部,向前推动上身来回晃动3~4次.也可一助手牵拉患者双手和医者动作协调,但不能用力过猛,应缓慢用法。此法用于它型复位后仍不能弯腰的患者。法后有时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身体虚弱、心脏病、高血压患者慎用此法。(图81)

5)辅助治疗:

(1)点穴:中心型、腰5骶1点秩边、坐骨部、委中。腰4、5点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昆仑。每穴20~30秒钟后从臀部至足推拿松解5分钟。环跳可屈肘重点10秒钟后略停,再点1次,其余均用中度点压。

(2)电疗:点送电疗,18-20分钟.

辅助治疗有温经通络,调整气血,促进机体代谢,解痉止痛作用

(3)软组织松解法:软组织松解法是用在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之前的手法。各做4—5次后,改用掌根回旋按摩,下行至臀部、腿部,2—3次即解.

2.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病因病理

棘上、棘间韧带的损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因多方面的因素而伤,多表现在弯腰扛抬、搬运重物、重物坠下击压在胸背部,使棘上棘间韧带超越了负载而引起损伤.也有因久损不愈慢性劳损而致者(图87)。

症状与诊断:

这种韧带损伤,多有外伤史,伤后局部刺痛,有的呈刀割样疼痛,腰部活动受限,活动腰时疼痛加重,坐卧困难.第2天有的如同化脓似的疼痛,或偶伴向下肢放射,腰背有酸、胀感,手法触诊,多在棘上或棘突旁可摸到损伤局部浮起,稍有肿胀,弹性变差.有的成条索样剥离,有的钝厚,压痛明显,有的拨动时有“吱吱”作响等又一现象,均多在急性期.

治疗:

患者坐在方凳上,医生坐在病人背后,用拇指扭动棘上韧带,找到损伤的部位,然后用拇指沿脊柱纵轴方向顺压,可反复顺压3~4次,症状即可缓解。复位后1周内,腰部少作前屈后仰活动,3天复诊1次,手法后可用伤科药内外调之。

3、臀部软组织损伤

1)梨状肌损伤:

病因病理:

梨状肌位于臀大肌下面,是臀部深层的一种肌肉,外形似梨状,主要作用是配合臀部肌群大腿作外旋、外展动作。在外展、外旋、下蹲,持物立起时,由于下肢负重,内收、内旋较易使梨状肌过牵而拉伤。

症状与诊断:

梨状肌损伤后,局部常出现相应的神经受压的症状,大多数病人因扛抬重物或蹲、站.弯腰前伸.持物旋转、扭、闪等不协调动作而致.梨状肌损伤,偶伴有下肢放射性酸胀痛或小腿外侧麻木感。腰臀部疼痛,向小腹部及大腿外侧放散,会阴不适,阴囊、睾丸抽痛,坐骨部麻痛,发凉,走路跛行,不能直腰,严重时臀部刀割样疼痛,双下肢屈曲,夜不能眠,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或咳嗽疼痛加剧,或向下肢串痛.

单拇指触诊检查,梨状肌部位压痛明显,有条索样隆起.指触钝厚,肌肉松软,弹性变差,针刺梨状肌部位,松软如针刺豆腐样感.患慢性梨状肌损伤的病人,患侧臀大肌,臀中肌萎缩,触之空虚。梨状肌弥漫性钝厚或肌纤维束变硬时,手法弹拨弹性变差.

直腿抬高试验,60°以前,由于梨状肌牵拉过紧,加强了与坐骨神经的病理关系,而疼痛明显.60°以后.掘伤的梨状肌不再继续拉长,疼痛反而减轻,与腰椎间盘脱出症、椎弓崩裂症、妇女慢性坐骨神经痛、慢性附件炎、骶髂关节病的损伤截然不同,易于鉴别.

治疗:

患者俯卧床上,放松肌筋,医者用单拇指触摸肌束改变的情况,可顺压损伤隆起、痉挛变硬的部位,顺压4~5次后,改用掌根按照肌束走行顺压,新伤经过手法治疗,病人即感轻松.慢性损伤,用单拇指拨动法,使粘连部位分开,能解除疼痛。同时配合伤科药物内服,即可治愈。

2)骶部软组织损伤

病因病理:

骶部软组织损伤,多发生在骶髂关节周围或腰骶关节,这种损伤,多因弯腰搬取重物,或腰骶与臀部遭受向前、向后较大暴力的旋转而致.由于髓髂关节韧带坚强、牢固,而关节只有微小动量,所以骶髂关节单纯的损伤少见。

症状与诊断;

骶后下肌旁的肌筋损伤,开始一两天,疼痛不明显,只有局部酸张或不适感,隐性痛。但前弯腰或下蹲时,均有疼痛及活动受限。一周后由于伤部周围组织受累,加上没得到及时的治疗或重视易使损伤加重,疼痛范围加大,而影响工作和生活.重者坐卧不安,夜不能眠,心烦意乱,多表现在臀部疼痛,偶尔向前腹股沟放射.

触诊检查,急性者肿胀,压痛明显有张力挡手感。慢性者触之球面样或椭圆样物,均为活动性硬块拇指下压有弹性.椭圆性的横贯活动范用大,球面形的上下活动范围大,这也是损伤轻重的区别.不论轻重均能触摸到硬块上部的条索样感,如不仔细触摸,不易摸到,因骶髂关节凸凹不平,互相嵌插,又是耳状关节面。活动硬块有1~1.5厘米长,有的达2—2.5厘米,均能清楚触及到.

治疗:

骶部这种肌筋的损伤,多采取拇指或掌根复贴(图88)。

理筋法;早期轻度复贴,理筋,使隆起部位复平,症状即有明显的好转,同时外敷活血止痛药,4~5日可消肿愈合。陈旧性者前两次可采用重一些手法复贴、顺筋、热敷等。复贴手法隔日1次.在治疗期间,不要作弯腰、下蹲取物等动作,也不要暴力扭转身体。

3)腰骶关节损伤:

腰骶急性扭伤一两天后,腰骶横贯性疼痛,偶尔放射至腰的深部,重者肿胀、压痛明显。慢性疼痛,在局部能触摸到麻束样咔喀声感,急慢性损伤,都有弯腰时疼痛或腰部活动受限等。

治疗:

急性者用轻度复贴复位法,即拇指或掌根顺压复贴。为了加强活血,消瘀、止痛的作用,可用食醋热洗1周,日l~2次,隔日手法治疗1次。周内即可愈合(图89)。

慢性损伤的治疗同上,用复贴复位法.但稍用力,以在局部按压、旋转、捻揉为主。亦可附以活血、消肿、止痛药。

先天性骶椎裂,触诊有一纵向沟槽,腰椎骶化症触之有横向(腰骶关节)构槽,正常关节触之微小。应予以区别。

4)臀上筋出槽:

病因病理:

臀上筋(即臀上皮神经)出槽,在软组织损伤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损伤局部张力增大,加重了对筋的压迫。急性筋离位后,可产生较剧烈的腰臀部疼痛,常有向下肢深处的串痛(痛多不过膝)。

症状与诊断:

臀上筋出槽,多有外伤史,20岁以上的年长者多见,弯腰,上身向健侧扭转受限,起坐困难或无力感。

触诊检查,在秩边穴的近区内,可触摸到一高起滑动的绳索样物。触压时感到疼痛、麻木、酸胀等,早期可触摸到原筋之沟槽感,陈旧性的,也可触摸到一绳索样物.但较粗,触之钝厚,活动范围不大,这是由于出槽后粘连的缘故。压痛胀麻感轻度,有时伴有向患侧下肢放射性麻感。

治疗:

病人端坐方凳上。两脚分开与肩等宽,双手扶膝,医生坐在病人背后,用拇指触摸到滚动、高起的绳索样物后.—拇指向上推紧,另一拇指向原槽按压,顺于槽内,再顺向按压几次,使周围组织舒松,复位后自感症状好转,两三天后,疼痛会逐渐消失。

在手法治疗的基础上,附以热醋洗,日一两次效果更佳。及时治疗一周内可痊愈。

四、下肢肌肉损伤

大小腿肌肉的损伤是一种常见病,从幼儿到成年均能见到,大多由于下肢外展,或用力蹬空而伤。严重者,能影响工作与生活.因此也要及时治疗,以免造成长时期的痛苦。

1.大腿内收肌的损伤

大腿内收肌损伤,由于暴力外展、蹬空、跳皮筋、踢球等造成的损伤。伤后一般感觉不适,疼痛不大,但过一两天后,由于局部瘀血或有炎症.疼痛加重。走路时伤肢稍向前方外展.整脚掌落地,迈步脚掌平行前进,走步略痛,压痛明显。没有红肿,触摸伤部肌筋发紧。多表现于腹股沟下部。

治疗:

病人仰卧或站立,两脚分开,医生站在患侧或蹲下,用拇指或一手四指触摸.找到损伤部位后,按压疼痛之肌肉或隆起的肌束,用分筋法左右分拨或轻度按压,仰卧时.单手四指或拇指置按于隆起部位.另一手握住患侧膝部.提起屈膝屈髋.置于患处的手指可顺势分拔或按压,反复2~3次手法治疗后,症状即能明显消失。治疗3~4天,一般四肢不作外展、蹋球、跳皮筋动作,周内即可痊愈。如配合内服活血止痛药,则疗效更佳.

2.缝匠肌、股直肌损伤

缝匠肌和股直肌的损伤,除暴力击伤外,多见于平时缺乏锻炼,偶尔长跑跳跃或用铁锹不当,或打篮球、踢足球、练武功致伤.损伤重者有持久性的疼痛,缝匠肌多见.

临床症状:

缝匠肌损伤后,局部多肿胀,触摸变硬,一般肿块范围较大,压痛明显,伤后股前部有酸胀痛或不适感,走路跛行,迈步疼痛加重。重者不能走路,瘀血肿胀明显,直腿抬高受限.

治疗:

急性损伤,如不及时治疗,可持续性疼痛。初期肿胀疼痛严重,一般不在损伤局部用手法,应在损伤周围用双拇指推散瘀血.配合口服活血止痛药和外用洗药,以散瘀、活血,消炎、止痛为主。

3、小腿后肌群损伤

小腿肌群损伤.除直接暴力击伤外,多由持物走步蹬空而伤。蹬空能使肌群急剧收缩拉伤肌肉,重者肿胀范围较大,次日皮下充血,触之变硬,压痛明显,走路困难疼痛.

治疗:

急性者,用手掌轻推患部,用1号外用洗药,方法同前,一周肿胀痰血即可逐渐消散.不及叫治疗,多结硬块,恢复时间较长.

慢性者.可用双手掌在小腿肌的两侧抖动揉搓,2~3分钟后,一手掌沿小腿后肌群向下轻推几次,或用单拇指分筋法分拨粘连部位。仍有酸胀痛者,可用热醋洗,日2次,先用3~4天,并隔日手法治疗1次,1周即可痊愈.

4.膝关节软组织损伤

膝关节是支持人体的载重关节。结构复杂而坚固。

由于解剖结构的特点,内侧半月板较外侧半月板更为固定,因而常受损伤。

5.膝关节半月软骨损伤

位于股骨和胫骨关节之间的内、外侧半月形软骨板,也叫内、外侧半月板。内侧半月软骨像“C”字形.外侧半月软骨像“O”字形。它们的内缘薄而外缘厚,因此使股骨和胫骨的关节面接触更为吻合.增强了关节稳定性,并对跳跃式剧烈运动所产生的震荡有缓冲作用。

病因病理:

由于膝关节的结构颇为复杂,除其稳固性外.其上下两端又有股骨和胫骨两长骨的杠杆作用。股骨外髁与胫骨外髁关节面之间,又负载较大,当膝部过度扭转.跳跃,突然的内外旋活动.以及外力撞击时,均易致伤。由于膝关节生理结构的特点,内侧损伤害多见。

症状与诊断:

多有急烈运动,关节突然内、外旋及撞击和明显外伤史。伤时病人自觉膝关节内有撕裂响声,疼痛,关节内血肿。由于软骨的撕裂产生了关节腔的紧张.伸屈活动受限等关节的交锁和不能活动现象,在损伤软骨关节囊的附着处,有轻度红肿和压痛.有的可因出现周期性交锁.使伤肢既不能伸,又不能用曲:损伤久而较重者有的出现关节腔肿胀积液。先天性软骨畸形伴损伤者,多出现股四头肌萎缩.这一症状多由半月软骨损伤造成.

治疗:

治疗半月软骨损伤,病人仰卧在治疗床上,或坐在方凳。医生站在患侧.一手握住踝部,另一手拇指按压损伤部位的关节缝,握踝部之手,使小腿屈曲。根据内、外侧损伤部位,决定内收、外展、外旋、或内旋的同时,顺损伤部位的关节缝按压,使嵌顿隆起的部位复平。一般按压损伤部位的拇指下有滑动感,或轻度的响声(图90)。

第五章脱位

1.腕关节脱位

病因病理;

患者跌倒时手掌及手背着地,致使腕关节过度屈曲。暴力传递而致腕关节脱位。

症状与诊断:

腕关节脱位,患处疼痛,有外伤史,关节周围肿胀,重者畸形,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

治疗:

患者端坐,术者双手拇指置于腕部.余指握患者掌部.在扎、摇,抖的同时。顺即将脱位的诸骨复位.包扎固定3周,第2日热醋或l号外洗药熏洗患处,轻轻按摩。促使脓血早日消散。

2.尺桡关节分离

前臂尺挠骨的连接,包括间断连接和不间断连接。不间断连接即前臂骨间膜的连接。骨间膜为附着于桡尺二骨骨间脊上的结缔组织膜,它可加强两骨间的连接。间断连接是桡骨远端关节的连接。

横行间隙位于三角纤维软骨与尺骨头远端之间(三角形纤维软骨起于桡骨远端尺骨切迹与挠骨远侧关节面之间.附着于尺骨茎突的基底,与腕尺侧副韧带相连。桡尺近端和远瑞关节囊韧带也附着于此软骨)。

桡尺近端和远端关节共同活动,完成前臂的旋前和旋后活动.

病因病理:

桡尺关节分离伴韧带损伤较常见,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常有前臂急性过度旋转扭伤史,或是长期做前臂回旋活动工作,而致腕部慢性积累性损伤。

症状与诊断:

前臂旋前或旋后活动受限,疼痛.偶有弹响.腕关节背屈下压疼痛加重,患手不能端举重物,腕无力。尺骨小头向掌侧或背侧移位.前臂远端变平、变宽:指压尺骨小头有浮动感或“沙沙”作响声。

治疗:

手法复位,以右手桡尺远端分离为例。

患者掌心向下,伸平患臂,术者有手拇、食二指分别捏住桡骨远端的背侧和掌侧,余三指扶持手掌侥侧鱼际部,左手食指半屈曲,以末节的桡侧顶住尺骨小头,拇指扶持尺骨小头的背面,嘱病人放松前臂如尺骨小头向掌侧移位,医生用自己的两手腕关节活动带动病人腕关节顺时针做环转活动,同时右手固定桡骨下端,左手食指末节顶托尺骨小头.和拇指协同将尺骨小头向桡骨靠拢,有时可听到复位响声,说明侥尺关节远端复位。如尺骨小头向背侧移位,则以逆时针方向作环转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在尺骨小头向下压时将尺骨小头向挠侧靠拢,复位后病人即感症状明显减轻。复位后包扎固定1周。陈旧性复位后边包扎固定2-3周,同时外敷伤科药。

3.桡骨小头脱位

4岁以下的幼儿,桡骨小头发育尚不完善,环状韧带松弛,极易在携拉手臂时,造成桡骨小头半脱位。

症状与诊断:

幼儿哭闹.前臂不能旋后。肘关节不能自己屈曲,伤肢不能上举。前臂常处在旋前和半屈曲位;被动屈肘和指压桡骨小头部位明显疼痛。

治疗:

患者屈肘.医生一手拇指压在桡骨小头上。另一手握住腕部,然后使前臂旋前(或旋后),拇指稍用力按压桡骨小头,听到或感到一声响即示复位(图97)。

5.拇指掌关节脱位

病因病理:

拇指掌侧关节囊两边有屈拇短肌腱和籽骨附着,当受伤后,掌骨头从关节囊的中间线比较薄弱处的裂口脱出,被卡在破裂的关节囊壁中与两侧屈拇短肌腱之间,这些都能增加手法复位的困难.

拇指掌关节脱位多见,患者多为青壮年,常见于打篮球,暴力作用伸手指时,造成掌指关节后脱位.

症状与诊断:

有外伤史,患指疼痛向上(背侧)呈屈曲畸形,关节活动受限或功能障碍。

治疗:

术者用拇指与食指捏住患者拇指呈过伸位,作持续牵引。另一手指拇指压在患着拇指基底部,并推向远端.与掌骨头相对,然后屈曲拇指,复位即告成功。复位后要包扎固定1-2周,口服活血止痛药。

6.胸锁关节脱位

胸锁关节由锁骨的内侧端和胸骨柄的锁骨切迹构成。周围有关节囊,囊内有关节盘。其运动近似球窝,关节能多方的活动。

病因病理:

有明显的外伤史,跌倒时以胸上部着地.或外力直接撞击于锁骨的胸骨端处或肩部,即可造成脱位。

症状与诊断:

患者耸肩、含胸,两侧关节不对称,后脱位时可有呼吸困难或发绀等症状.局部少见红肿热。多有胀痛.语言稍弱.吞咽困难。脱位可摸到胸锁关节下陷。前脱位时.锁骨近端向前上突起,搬动伤侧肩部时,可摸到锁骨内端有异常活动。

治疗:

患者端坐,医生站在患者背后.双手扳住患者的双肩,医生的一膝关节顶住患者的背部,在扳顶的同时将上肢后展,后脱位的即可腾起复位。

前脱位,患者端坐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对面.嘱患肢向侧前方向伸的同时,医生一手握肘部,另一手掌按压在脱位处的锁骨内端.交错拉推,向前脱位的关节即可复位,临床症状随之即可缓解或消失。复位后屈肘悬吊于胸前1周.

7.肩锁关节脱位

肩锁关节,由锁骨外侧端和肩胛骨的肩峰构成,为微动关节,在肩胛骨喙突和锁骨之间有喙锁韧带加强。

病因病理:

患者跌倒时,上肢后伸,肩部着地所致。尤其骑摩托车和自行车的人急刹车,人由车上倒向侧前方,肩部着地时脱位多见。

症状与诊断:

人的倒地时着地多见患者多耸肩,肩关节酸痛,锁骨外侧方突起。局部肿胀,压痛明显.肩关节功能受限,上肢不能上举。在肩锁关节处可摸到一横沟。指压锁骨外端时,可出现活动感。有些症状与肩周炎相似,有的患者被误认为肩周炎。

治疗:

手法复位:患者端坐,一助手双手环抱于患者腋下,固定患者的同时,医生一手握住肘部,用力向斜下牵拉顺时上托。另一手掌根部按压锁骨外侧端突起处,即可复位(在手法前先轻轻按摩肩部肌肉,使其组织放松)。重者由肩到肘环绕包扎固定2-3周,内服接骨药类。

关节脱位的特有症状为畸形,关节盂内室虚,弹性固定,关节头处于异讳位置。局部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关节既位应尽早复位.即及时用正确的轻柔的手法谨慎操作,将脱出的骨端轻轻地通过关节囊的破门送回原位。但必须注意避免暴力的、盲目用手法。否则不仪不能获得满意的复位.甚至会引起骨折、神经和血管的损伤等。手法复位后给予必要的固定及药物。后期功能锻炼,以便恢复原有功能。

8.下颌关节脱位

病因病理:

下颌关节由颞骨下颌窝与颌骨的关节突构成。关节囊前壁薄后壁厚,在外侧有加强关节囊的韧带。由于下颌关节囊前壁比较松弛.缺乏韧带加强.在强力张口时,下颌关节突滑到关节结节处,不能自动退回到下颌窝内,即形成前脱位。

症状与诊断:

患者张口不能合拢,说话不清,流涎,有的患处局部肿胀酸痛,活动时多用手托住下巴,双侧脱位在颞弓下时.可摸到突出的下颌关节突。而在其后有一凹陷。单侧脱位者下颌向一侧歪斜下垂,可在伤处摸到关节突及下颌窝。

治疗:

手法复位,患者端坐.一助手双手环抱于患者腋下.固定患者的同时,医生一手握住肘部。用力向斜下牵拉顺时上托。另一手掌根部按压锁骨开外侧端突起处,即可复位(在手法前先轻轻按摩肩部肌肉.使其组织放松)。

9.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由髋骨的髋臼与股骨头构成。髋臼缘附有关节盂缘。使髋关节囊厚而紧张,周围有韧带加强,其中最强大的是前方的髋股韧带,它有限制髋关节过伸的作用。耻骨、坐骨起始的耻骨囊韧带及坐骨囊韧带,都参加关节囊的纤维层,在关节腔内又有股韧带连接股骨头及髋臼,所以髋关节属于杵臼关节,可做内收、外展、前屈后伸及使大腿旋内旋外的运动。

病因病理:

多因间接暴力所致。当髋关节屈曲90°及处于内收内旋位时,股骨头只有一半在髋臼内,另一半仅为关节囊及髋韧带所保护。在此位置上,如有强大的暴力使股骨向后方冲击,关节囊后部即可破裂,造成髋关节后脱位,有时可合并髋臼缘骨折及坐骨神经拉伤,

症状与诊断:

有强大的间接暴力外伤史.局部肿帐、疼痛,髋关节弹性固定于屈曲、内收、内旋及缩短畸形.股骨大粗隆向上移位,

治疗:

手法复位一:以左髋关节后脱位为例。患者仰卧治疗床上,一助手两手按压两侧髋嵴固定骨盆.术者左手握住患者肢踝关节上部.右手置于伤肢小腿上段后侧。第一步使伤肢髋膝关节屈曲、内收和内旋;第二步沿伤肢大腿纵轴做牵引,然后强度屈曲膝关。第三步右手更换位置.改为扶住伤肢膝关节内侧,使髋关节外展外旋。第四步将整个伤肢逐步伸直。此法操作时.伤肢移动方向类似”?”,左右侧“?”相反。

手法复位二:患者仰卧在治疗床上.以左髋关节脱位为例。医生站在患则.左手握患肢膝关节下部使伤肢屈膝,髋最大位和内收的同时.右手握住伤肢大腿根部贴紧向外扳拉.此时握膝节的手已转换推膝关节外侧为内收位。右手也改放在髋关节外侧向健侧斜上方推的同时.左手顺势下拉伤肢.当伤肢被推拉的同时,手下有“咕咚”响声感,便已复位.此法也适用于陈旧性髋关节脱位者。

手法复位三:(小儿髓关节脱位复位法)患者盘腿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背后,双手扶按患者肩背部,嘱患者尽量向前弯腰,术者趁患者弯腰的同时,顺势向前推压患者的肩背部,使患者上部过度前屈,使髋臼后移,股骨头即可自动滑入臼内。此法复位简单易行,可避免髋关节部再度损伤,患者痛苦小,适用于新伤后脱位。

髋关节复位后,有瘀血肿胀严重者,可包扎固定2—3周,口服活血化瘀药物。

10.髌骨移位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构成.上面覆盖髌骨,周围附着坚强的肌筋,一般不易脱臼。临床所接触的多是髌骨移位,其中向外上方移位多见,也可向内下方移位,由暴力引起者称为外伤性移位。多次损伤肌筋及治疗不当时,可变为习惯性移位。

病因病理:

多固屈膝过猛所致,如跌打损伤等外力直接作用于髌骨内侧,将其推向外侧,若髌骨周围筋肉撕裂即能促使其移位。

症状与诊断:

髌骨移位,一般多向外上方脱出,膝关节常处于半屈曲位:行走困难。用手摸时,可触及髌骨移至股骨外髁上方,内侧筋强,关节囊破裂后,关节内有积血。

治疗:

手法复位,患者坐或仰卧在治疗床上,一手置于移位髌骨外上方.一手握住足踝部,先使伤肢稍屈曲,随时拔伸出腿,推髌骨之手乘机按推髌骨使其复位。向下移位时,可用手上推髌骨,同时屈曲一次膝关节,即可复位.

复位后,可用绷带包扎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4—5天后可打开固定.用1号外用洗药熏洗患处.并适当按摩使其消肿,一般固定2—3周。肿胀消除以后,开始踝关节,髋关节主动运动.渐至膝关节练功。不要过早的负重,应经常保持温暖。口服药可给予活血化瘀类药。

11.腓骨小头脱位

胫腓骨的连接,近侧部为胫腓关节,由腓骨头与胫骨构成,属微动关节。远侧部由胫骨与腓骨下端构成,是韧带连结。中间部两骨体之间由骨间摸相连.

病因病理:

腓骨小头与胫骨构成关节,其中有腓侧副韧带与腓侧韧带固定。胫腓关节一般情况下很少见脱位,有关方面的书籍没有腓骨小头脱位的记载.如前扑屈膝外展,向前侧方扑倒.力传到腓骨小头造成腓骨小头脱位。.

症状与诊断:

患者行走困难,多持拐走路,患侧膝部呈屈曲状.行走时脚不敢用力,腓骨小头部高起、肿痛,膝部活动受限.用大拇指按压腓骨小头浮动.腓骨小头靠胫骨侧凹增大.压痛明显.

治疗:

手法复位,患者端坐于椅子上。医生站在患者伤侧对面,用双下肢小腿夹持患者小腿中段.在用牵引力的同时,医生双手掌环抱患者膝部,一手拇指置腓骨小头突起部。在双下肢夹持牵引,双手摇旋膝部的同时,如置于腓骨小头的拇指下有腓骨小头滑动,复位即告成功。复位后患者的症状可立刻消失。重者包扎固定l周.活血止痛药3日。

12.踝关节脱位

踝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活动范围不广,因为构造较复杂.脱位后复位也较困难,固往往合并骨折,治疗时应多注意。

病因病理:

多数由高处坠跌时足部内翻及跖屈而造成脱位。双足同时着地则症状较轻,如一足先着地则症状较重。常因关节面挤压而并发骨折。

症状与诊断:

受伤后足部肿胀、疼痛,不能运动。向外脱出,则足向内弯,外踝隆起。向内脱出,则足向外弯,内躁隆起.

治疗;

手法复位.患者坐在治疗床上,助手双手拉住小腿骨,医生一手拿其患肢足跟。另一手拿其足面,一拇指按压突出之骨。在与助手相反方向牵拉的同时,摇踝关节2~3遍。在摇、拉及拇指下压的情况下,即可复位。复位后要求与健侧关节宽窄相等,包扎固定2~3周。l周后打开,l号外用药熏洗.4周后开始适当功能锻炼.

13,第5跖骨脱位

第5跖骨基底部与骰骨连结足跖部扭伤伴第五跖骨错位系常见病。

病因病理:

第5跖骨脱位常常因行走时足蹋坎坷不平的路及下台阶时扭伤所致,有的与足外踝部扭伤同时出现,系临床常见病。如不认真检查伤部,往往会因只治疗踝软组织损伤而遗漏和延误了跖骨关节错位的诊断和治疗.

症状与诊断:

多因不慎扭伤所致.症状同踝部扭伤相同,局部明显肿胀、疼痛,皮下瘀血,跖骨基底高起,畸形,功能受限,不能行走

治疗:

手法复位,患者端坐,医生坐于患者对面,助手拉住患者小腿,医生一手牵拉跖骨,使其足稍呈外翻位,同时另一于拇指置于突出部位,用力按压即可复位.复位后用绷带包扎固定2周。

14.趾关节脱位

趾关节脱位的情形,大致与手指关节脱位相同,多向背侧脱位,多因外来暴力,如跌倒、踢撞等所致。

脱位后可看到畸形.骨端突起.足趾缩短

治疗:

患者端坐位,将伤肢放在方凳上,医昔坐患者对面,用斗拇、食指拿伤节之上下,拔伸突出之骨对捏.如听到响声及手指下有滑动感,即已复位。复位后检查其能否屈曲,隆起畸形是否消失.伤筋重者,可包扎固定2周。

摘自罗东亚(罗氏传统中医正骨推拿手法)讲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