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榜样的力量医院 http://www.quanzhouwanbao.com/bbfz/19353974.html1胸大肌胸大肌为一扇形扁肌,在胸廓的前上部,其外上为三角肌,其内部为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前锯肌(部分居于胸大肌下部)2
胸大肌的解剖结构
起点:(范围大,共分三部)
上部为锁骨部(借二角胸肌间沟与三角肌相隔),起自锁骨内侧1/2的前面,肌纤维走行:肌纤维斜向下外;
中部为胸肋部,起自胸锁关节到第六肋软骨之间的胸骨前面半侧和上6个肋软骨的前面,肌纤维走行:肌纤维大部分横行向外;
下部为腹部,此部分起点最小,起自腹直肌鞘前叶,肌纤维走行:肌纤维斜向上外旋行;止点:三部分肌纤维向外集,移行于坚韧的腱膜.在三角肌前缘及肱二头肌长头之间,止于肱骨大结节嵴。(止点处的腱膜有两层组成:前层为锁骨部肌纤维及胸肋部的中部肌纤维移行而来;后层有胸大肌下半部及后面的肌纤维移行而来。)3胸大肌的功能的功能
近固定时,可使上臂屈、内收、旋内。在投郑手榴弹和标枪时,胸大肌和背阔肌一起参与完成器械出手时的“鞭打动作”。
远固定时,牵引躯干向上臂靠拢,如爬绳、爬杆等动作。在体操十字支撑动作中,胸大肌和背阔肌起很大作用。此外,胸大肌和背阔肌还能提肋并辅助吸气。上部肌束(锁骨段):内收,内旋肱骨,肱骨后伸位时屈曲肱骨1、中部肌束(胸骨段):内收,内旋肱骨2、下部肌束(肋骨段):内收,内旋肱骨,肱骨屈曲时后伸肱骨3、胸大肌跨越三个关节: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和盂肱关节。这种肌纤维的生长方式就像一把打开的折扇附着在前胸部。这种扇形的生长方式使胸大肌的稳定性更强、参与的运动功能更多、和更有力量以及有效的保护肋骨和前胸部。4胸大肌损伤表现 胸大肌与背阔肌和大圆肌的走形附着肌束呈交叉。背阔肌和大圆肌斜向上,胸大肌锁骨部斜向下,它们互相形成拮抗。
当胸大肌锁骨区的肌束出现问题时它会将痛觉转移至肩关节的前方、包括胸大肌本身锁骨部附近(相当于前三角肌和肱二头肌长短头接连处附近区域)。
有时候不能做外展肩关节时用力向外伸展手臂的甩窗帘的动作,当上述姿势突然发力时会引起前臂前三角肌下端、肱肌的附近撕裂般疼痛。
还能引起当肩关节过度伸展时前三角肌的区域疼痛,这将使手臂无法完成背到身体后面的动作,胸大肌锁骨部的症状会导致的功能障碍会被误诊为肩周炎和肱二头肌腱炎5胸大肌拉伸方法患者双脚盘坐在垫子上背靠背双手抱头,操作者背对背靠在患者的背后双手放在患者肘部患者吸气延展脊柱呼气时操作者向后向上弯曲上背部拉伸患者胸大肌。注意:吸气不动、呼气拉伸、时间30-45秒、对抗5-10秒。6胸大肌强化训练仰卧飞鸟(dumbbellfly)一般作为胸肌训练的结束动作,中等重量,多次数。飞鸟是增加胸大肌的围度的。既能发展胸部中沟的肌力,又能发展下胸部的肌力。也分平板、上斜、下斜三种情形,但采用平板和上斜仰卧飞鸟的居多。主要目标锻炼部位:整块胸大肌的外侧、下缘沟、线条和形态。动作要领:1.保持双肘微弯的固定角度,下放到背平面即可,上举时像抱一棵大树一样,不是直上直下,沿一定弧度推举,感受胸肌的拉伸和收缩。2.上臂与前臂之间所处的夹角,不管在举起或落下时,必须保持在度~度和使哑铃处于肩、肘关节的平面线上。挺胸沉肩,并使胸大肌处于“顶峰收缩”位,稍停。
在临床常见老师扎风池穴来提升阳气,也略知该穴的刺法可有不同,但看到这篇文章,小编还是被震撼了……小小的风池竟有7种刺法?这7种刺法的功效会有什么区别呢?这篇文章会给你答案!!!
风池穴,7种刺法治病各不同
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据文献记载,风池穴可主治多种疾病,尤其对风邪引起的疾患更佳。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如治疗感冒、头痛、颈椎病、三叉神经痛、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癫痫、视神经萎缩、近视、耳鸣、足跟痛等。关于风池穴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多数古籍记载风池穴宜直刺3-7分,《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提出可针1寸2分,《循经考穴编》提出透刺1寸5分。
上海市名中医严君白教授认为:针刺或艾灸(间接灸)风池穴,可以振奋人体一身之阳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阳气盛,气血通,风寒之邪自然容易消散。因此,风池穴的临床运用绝不限于上述这些疾病,只要患者出现阳气不足、正虚邪恋的证候,都可以从风池穴入手。
严教授对风池穴常施以下7种刺法。
常规浅刺法
1.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主治多种疾病。用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刺入0.5-1.0寸。感应要有局部酸胀,或向头顶、颞部、前额及眼眶扩散,可主治各种头痛、颈性眩晕、耳性眩晕、感冒、不明原因的发热、过敏性鼻炎、副鼻窦炎、耳鸣、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癫痫、颈淋巴结肿大、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鼻为肺之窍,向鼻尖方向针刺可增强其祛风散寒、宣肺解表、宣通鼻窍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效果更为显著。
特殊深刺法
2.针尖斜向内上、对侧眼窝方向深刺,主治头面部疾病。取2.5寸毫针,用小幅度捻转法,向对侧眼窝方向靠颈椎深刺,可达2寸以上,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1寸。此时多出现较强的针感,循胆经向上,传至耳颞部及头顶部,再向前传至前额,直抵眼部。患者得气后,可感到头痛、头晕、头沉、目眩、面痛、耳塞等症状减轻或消除。
3.针尖向同侧鼻旁平直刺入,治疗中风后遗症。刺法同2,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
眼窝下2.3寸,针感或同2,或向上、下肢及躯干传导。对于中风后偏瘫或半侧肢体麻木等疗效较好。
4.针刺向咽喉方向,主治假性延髓麻痹等症。取2寸毫针向咽喉方向刺入1.5-2
寸。风池穴深层解剖示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故针刺可改善椎动脉供血。另外,风池为胆经要穴,“胆主决断”,向咽喉方向深刺,可增强其醒脑开窍,通利咽喉之功效。
5.针刺方向微向外(颞侧),主治偏头痛、重度失眠等症。取3寸毫针,针刺方向对喉而稍向外,进针2.5寸,针感向头部同侧阳白穴放射。风池穴向外斜刺,直达病所,有行血祛风止痛之功效,不仅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效果显著,对肝阳上亢、瘀血阻滞、痰浊上扰、气血亏虚之头痛亦有极好的疗效。
6.针尖向同侧口角下方刺入,治疗躯干、颈项、四肢以及咽喉、气管等疾患。针刺向同侧口角下方,过颈椎,深度可达2-3寸,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3.3寸,此时针感除循胆经上传外,向下可达同侧上、下肢和躯干,局部可传到喉部附近。
透刺法
7.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主治颈椎病等症。取2.5寸毫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进针1.5-2寸。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类似于颈椎夹脊穴,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改善脑供血,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更为显著。
严教授经验:施针者宜气定神闲,抱元守一,仔细感觉针下气血之流动和患者的反应,深刺进针后若无针感,可退针稍变方向再刺入,随着针刺的逐渐加深,可出现第1次针感(浅刺),第2次针感(深刺),后者较前者更为强烈。深刺法对顽固性疾病疗效较好。但是,在进针时,要时时与患者沟通,针感过于强烈的,或患者有眩晕、恶心、出冷汗、心悸等不适症状出现时,要及时停针。
风池穴的安全深度
针刺风池穴不当所致医疗事故,虽然不及风府、哑门两穴多,但也有报道。针刺过深,位置偏斜可以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风池穴的中间深部为生命中枢——延髓,如针刺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对于风池穴的安全深度,人体解剖学家也做了很多研究。
杨占林《关于风府、哑门、风池穴直刺深度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向对侧眼球方向1-2寸,无进颅危险;②针向前方直刺和针向鼻尖同样深度,以及左右透刺(横刺)更深(50-75mm),亦无进颅危险;③针向对侧耳屏或耳屏前缘方向,最易进入颅腔,此方向与椎动脉从枕骨大孔进颅腔方向相对应。针向对侧耳屏至颅腔的深度如下,左风池(向右耳屏):男性均值(41.21±3.82)mm,女性均值(43.88±4.61)mm;右风池(向左耳屏):男性均值(41.21±3.6)mm,女性均值(43.19±4.71)mm。安全深度应在此范围内。但数据只作为参考,临床运用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考虑个体差异,对瘦人适当减少进针深度,经验不足者还可使用艾灸和推拿手法,假以时日,也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严教授在实践中总结:风池穴的进针方向、深度不同,针感将随之而异,所获效果亦不相同,换言之,要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应采用不同的进针方法。想要验证是否达到治疗要求,则需通过“气至病所”的客观反映来判断。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文章源于网络,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