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块块杠铃片层层叠叠加在了杠铃杆上,杠铃的整体重量升至公斤。今年34岁的谭玉娇从轮椅转移到卧推架上,掸了掸手上的镁粉,双手握紧了杠铃。随着一声标志性的“谭氏怒吼”,杠铃被稳稳举起。
作为残奥举重国家队的“种子选手”,这是谭玉娇每天的训练日常。如今她在北京顺义的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参加集训,为备战巴黎残奥会进行最后的冲刺。
文摄影丨《三月风》记者张西蒙人物介绍:谭玉娇
年10月4日出生于湖南省韶山市银田镇
残奥举重运动员
多次在残奥会、亚残运会中夺得冠军
职业生涯20次打破世界纪录
从懵懂转为热爱
被人才引进成为一名“新杭州人”的谭玉娇,在年杭州亚残运会女子举重67公斤级比赛中,以公斤的成绩摘得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这是她20年举重生涯中第20次打破世界纪录。面对家门口的比赛,她用出色的成绩向世人证明“冠军”的成色,不仅有金牌数量加持,更有“常青树”一般漫长职业生涯的积淀。
▲年杭州亚残运会上的惊人一举,谭玉娇不仅获得冠军,并且第20次打破世界纪录。
年,谭玉娇出生在湖南省韶山市银田镇槐星村一户普通人家。7岁那年,原本是大多数孩子天真烂漫、肆意奔跑的年纪,谭玉娇却遭逢人生的重大变故。因不幸罹患骨髓炎而引发后遗症,导致她右腿残疾。“那个时候还小,对残疾这件事情比较懵懂,更多的是觉得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一起上体育课,除此之外其实没有别人想的那么沉重。”身为一名“湘妹子”,性子里的乐观向上,支撑着谭玉娇走过生命的泥泞。
年,谭玉娇迎来了命运的拐点。湖南省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举办在即,她被推荐到湘潭市残联参加选拔。面对众多体育项目,没有运动经验的谭玉娇新奇之余,也犯难起来。在她一筹莫展,以为自己要落选之际,一道声音从背后叫住了她,“小姑娘,你以前试过举重吗?”对方是湘潭市体校举重队的教练彭向荣。在谭玉娇试着举起两个不属于她这个年龄的重量后,彭向荣当即决定招她入队。
在短暂训练一个月后,谭玉娇意外地收获了人生中第一个冠军。“昨天还是人生短板,今天就拆下来铺成了康庄大道。”曾经连体育课都无法参加的谭玉娇,就这样走上了竞技体育的道路。
很快,谭玉娇转入湘潭体校,正式成为一名举重运动员,彭向荣也成了她的启蒙教练。对于女儿成为一名运动员这件事,谭玉娇的父母格外支持,不善言辞的谭父是一名本本分分的农民,每次谭玉娇上学,他会开着拖拉机送女儿到车站。家人的支持让谭玉娇更下定决心勤学苦练,“举重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这是我以前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现在却成为我的职业,也成了我人生的目标。”
故事的走向,从懵懂开始,转变为热爱。
回忆里的青春时刻
不同于奥运举重项目,残奥举重又称卧式举重,正式进入残奥会是在年的东京残奥会,而女子举重则是在年悉尼残奥会上才开始设立项目。举重运动员通常仰卧在卧推架上,将杠铃从支架上取下移至胸前,在胸前平稳支撑,然后向上推举至两臂伸直,肘部不能有任何弯曲,是更为纯粹的上肢力量的较量。比赛会根据运动员身体重量分为10个级别,允许所有符合最低残疾标准的脑瘫、脊髓损伤、截肢(仅限下肢)和机能障碍运动员参加。谭玉娇便是女子67公斤级常年的“霸主”。尽管如此,她的运动之路也并非一路坦途。
刚转入体校开始参加训练的那段时间,谭玉娇的手心常常会磨出水疱,一戳破就变成了血疱,吃饭拿筷子都会发抖,前胸后背的肌肉都会疼痛,但她从不觉得苦。“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十分新奇,训练氛围非常热烈,无论教练还是队员,从来没有把我当成残疾人看待。”在体校,练举重的都是健全人,谭玉娇并未因此而显得格格不入,“等其他孩子练完专项之后,他们可能要去跑步,然后要去练身体素质,这时候教练就会给我一辆自行车,跟着他们越野跑。我走路有些吃力,骑车还算能适应。在湘江边上,我骑着自行车跟着他们一起,教练让我们朝江对面大喊自己的名字!”训练之外,这成了谭玉娇少年回忆里最青春的时刻。
随着成绩不断提升,举重在谭玉娇人生中的占比和影响越来越大。年,高考和全国锦标赛“撞期”,反复思考后,她决定暂时放弃高考,专心备战。“那是年北京残奥会结束后的第一次国内比赛,一批老运动员即将退役,国家队要吸收新运动员加入。”这对谭玉娇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进阶机会,全力投入训练的她在呼和浩特全国残疾人举重锦标赛上拿到自己的第一个全国冠军,也顺利进入国家队。同年10月,她开始参加国际比赛,并一举夺得世界冠军,开启十多年的冠军之路。
再次的自我突破
年伦敦残奥会,是谭玉娇的高光时刻,第二次参加残奥会的她以破纪录的成绩摘得一枚宝贵的金牌,也让世界记住了这张东方面孔。在往后的各大赛事中,包括每4年一次的残奥会、两年一次的世界锦标赛以及每年一次的世界杯和大奖赛,谭玉娇几乎没有对手。
“很长一段时间,我开局就能赢对手20公斤,所以每次比赛的对手都是自己。”那几年,谭玉娇不断地跟自己“较劲”,总想在“更高更快更强”的路上再走远一点。谭玉娇主动提升了训练强度,成绩突飞猛进的另一面,是险些断送运动生涯的伤病。
年哈萨克斯坦世锦赛之前,谭玉娇右肩膀冈上肌肌腱撕裂,“医院,医生都建议我手术治疗。”但彼时东京残奥会举办在即,手术后的康复期意味着她将无缘残奥赛场。如果保守治疗,时间长、过程更艰难且效果难以预料,那时谭玉娇“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年新冠疫情袭来,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延期一年举行。谭玉娇得到了宝贵的康复时间,她每天都耐心地去完成康复治疗,训练强度也“从零开始”,一直坚持到东京奥运会前夕才恢复到最佳水平,并成功在残奥会上卫冕。
如今的她,正在北京顺义的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参加集训,备战年巴黎残奥会。中国残奥女子举重队教练张海东为她制定了一系列包括饮食、体能、体重、力量等在内的训练计划。“别看我们上肢发达,其实‘头脑’也不简单。”谭玉娇说,无论是对每一块肌肉的控制,还是赛场上“要重量”时的策略,都要经过大量训练和细致思考,因此举重也被称为“力量的艺术”。在谭玉娇获得多个世界冠军后,被北京体育大学免试录取,夯实了赛场外的理论基础。
已经34岁的谭玉娇在运动员之外,还有两个新的身份,她不仅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工作人员,还担任浙江省残疾人举重队助理教练,没有比赛的时候,业余时间她会带着几名年轻运动员一起训练,毫无保留言传身教,培养中国残奥举重的后续力量。
很多运动员在30岁时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作为一名“老将”,谭玉娇也常被问到退役的问题。“与别的运动项目不同,举重运动员的运动生命会长一些,因为小时候身体还在发育,所以不适合过早接触训练,相应地,退役时间也会往后延迟。”谭玉娇说,一般运动员的状态在20岁左右达到巅峰,而对于残奥举重运动员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谭玉娇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喻为一场进化:“1.0版本是在伦敦残奥会之前,我刚刚出道,作为新人开始向上攀登;2.0版本是夺得数个冠军后站在顶峰的自己;现在的我是3.0版本,经过伤病和困难的考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对于即将到来的巴黎残奥会,她信心满满,仿佛目标已不是金牌,而是新的世界纪录和再次的自我突破。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ID:zgcjrzzs)
编辑:潘文畅
审核:张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