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跖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其中约有70%涉及第五跖骨,而第五跖骨骨折端的病例中约80%发生于基底部,骨折线多位于第五跖骨近干骺端与骨干交界区,即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此骨折常为横行骨折,主要和运动以及体育活动有关。多因足内翻损伤时附着于其上的腓骨短肌的猛烈收缩,引起的撕脱骨折。一般移位不会太大(也有少部分移位明显)。如果治疗不当,易引起足负重发生改变,延迟愈合、骨不连,远期将带来如关节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二,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生理结构特点与损伤机制
第五跖骨位于足的最外侧,是外侧纵弓及足横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足部应力传导、负重缓冲及维持侧方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唯一有外来肌腱附着的跖骨(腓骨短肌和第三腓骨肌),它与跖腱膜有很强的韧带连接,跖侧和外侧软组织很少。
其血液供应情况,粗隆血供来自于多条干骺端血管和滋养动脉分支,而近端骨干的血供仅来自于从中间骨干进入骨内的滋养动脉,这就在干骺端和骨干交界处形成一个血供的“分水岭”,这一特点导致该部位一旦骨折,发生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风险相对增高。
其受伤机制主要是前足的内翻和(或)内收暴力时的肌腱牵拉,常与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伴随出现,也可伴发于外踝尖部撕脱骨折。其中,由跖腱膜的外侧束牵拉所致骨折明显移位的几率较小,而由腓骨短肌腱引起的骨折其移位的几率则相对较大。
三,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表现及检查诊断
·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一般来说临床多表现为患者参加一定运动时,或在完成某个特殊动作后,突发足外侧缘出现急性疼痛。经观察多会在患足外侧缘有肿胀和瘀斑。触诊第五跖骨基底部时引发疼痛。
体格检查上,直接触诊第五跖骨基底部,该区域出现疼痛应怀疑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而直接触诊跖附关节复合体以及被动跖屈-背伸每个跖骨头,出现疼痛则应怀疑为Lisfranc损伤。
辅助检查上,影像学检查为诊断本伤病的重要手段,尤其应首选X线片检查,应包括正位、侧位和斜位,必要时增加踝关节正侧位。伤后评估必须包括腓骨远端和韧带外侧结构的完整评估,外踝处肿胀明显时则应进行踝关节MRI进一步明确外侧副韧带损伤程度。
根据影像学检查和愈合潜力,第5跖骨近端骨折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Ⅰ型:骨折线窄且清晰,没有髓内硬化现象,通常只累及外侧皮质(急性骨折或应力性骨折的早期)。
Ⅱ型:骨折线增宽,骨折线累及双层皮质,骨折线周围有骨吸收且伴有骨膜下成骨以及髓腔硬化表现的迹象(骨折延迟愈合)。
Ⅲ型:骨折线很宽,骨不连,骨折线在X线上透光,伴有骨吸收和硬化骨闭塞髓腔表现,骨折处的骨髓腔彻底被硬化骨封闭(骨折不愈合)。
根据骨折部位,第五跖骨近端骨折又可分为3区(也是临床最常用的分区)。
Ⅰ区骨折:是跖骨粗隆部撕脱骨折,发生率最高。Ⅱ区骨折:是干骺端与骨干连接部骨折,又称Jones骨折,因血运原因容易发生不愈合。III区骨折:是跖骨干部的疲劳骨折,多见于运动员。而Ⅰ区骨折,按部位从近而远又可细分为3个类型:1型:粗隆尖部骨折。2型:从第五跖骨基底到第五跖骨-骰骨关节面的斜形骨折。3型:通到第四跖骨关节面的横行骨折。
四,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治疗
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的保守治疗。一般来说,1区、2区骨折多采取保守治疗,3区有症状的应力性骨折、骨不连,则应考虑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先期制动,抬高患肢,矫形器具与支具固定,中西药物方剂外敷与内服,中期骨折线愈合后以伤科手法配合药物热煨与仪器理疗进行理筋整复,以及后期康复训练等。外固定的主要方式包括弹力绷带固定,膝下短腿石膏固定(一般不推荐),矫形支具固定,步行靴固定等。其中对无移位的第五跖骨基底部1区骨折的治疗可以选择使用支具、空气靴或有保护负重的弹力绷带进行固定,直到不适消退为止;第2区骨折则考虑短腿石膏(一般不推荐)或矫形支具进行不负重或部分负重的外固定。此外,如患者具备以下手术指征,也应考虑及时进行手术治疗。1、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患者;2、骨折移位超过2mm;3、累及第五跖骨远端-骰骨关节面超过30%;4、生活活跃或对早期活动有切实的必要需求与期待。
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手术治疗,主要以恢复长度、关节面平整,纠正移位、成角及旋转畸形,达到解剖复位为目的。具体的手术方法主要有:内固定伴植骨,空心钉、张力带、钩钢板等。
需要注意的是,较早的医学相关观点认为,对于第五跖骨基底部1区、2区骨折可以采取保守治疗,3区有症状的应力性骨折、骨不连应积极手术治疗。而就目前的相关研究统计,非移位的1区、2区骨折保守治疗效果良好,对于移位的1区、2区骨折(涉及关节面或有台阶出现),手术治疗则要优于保守治疗。不过相关的临床研究与统计数据还存一定在争议,但大多认为,对于要求较高的患者(如运动员)即使无明显移位也提倡手术治疗。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身体损伤的更多问题,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