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肌腱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胫骨髓内钉髌上入路技术 [复制链接]

1#
胫骨干骨折是最为常见的骨干骨折之一,年发生率约在6/,左右,髓内钉技术是目前治疗不稳定胫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案。研究显示,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具有愈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预后好等优势。随着髓内钉技术的日益成熟,该技术开始被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如开放性胫骨骨折,近端或远端胫骨干骺端骨折等。

髓内钉固定胫骨骨折具有生物力学优势

扩髓交锁髓内钉是胫骨骨折治疗的金标准,通过“内夹板”的作用,患者可以早期负重,同时髓内钉还是一个负荷分担装置,能够避免剪、折、扭等有害应力,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应力遮挡。对于粉碎性等不稳定性骨折,静力交锁更具有治疗意义。由于髓内钉固定方式对骨骼的血液供应与生物力学环境干扰小,更加有利于骨折愈合。从最早的Kuntscher髓内钉开始,髓内钉的材料和设计等方面出现了巨大的改进,但是手术入路和固定技巧变化不大,通常仍选择切开髌腱或经髌腱旁开路扩髓、屈曲膝关节大于°置入髓内钉的手术方法,这样可使胫骨近端进针点得到充分暴露,髓内钉的入点和方向非常明确,使得在屈曲位进针相对更容易。

传统入路胫骨髓内钉不足

传统手术体位

尽管传统胫骨髓内钉技术在治疗胫骨骨折中已经较为成熟,但其应用仍存在挑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1)在置钉时由于膝关节极度屈曲,手术过程中很难维持近端骨折的良好复位,容易发生向前成角或内外翻畸形

畸形产生主要原因是屈膝时股四头肌牵拉所致

传统胫骨髓内钉手术入路胫骨上端骨折

髓钉固定后力线不佳

(2)按传统胫骨髓内钉手术技术处理骨折,术后部分患者出现持续的膝前疼痛

尽管髓内钉治疗有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预后好等优势,但是患者术后出现的膝关节疼痛却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有研究称:患者接受传统手术入路髓内钉治疗时,其术后疼痛发生率可高达56%。目前对该疼痛产生的原因仍不甚明朗,可能跟与髌腱相关的手术入路对肌腱进行牵拉或损伤、损伤髌骨下神经、脂肪垫或关节囊的损伤以及髓内钉的直径等因素有关。

(3)膝关节极度屈曲时术中透视定位有难度。

传统胫骨髓内钉置入技术,在行术中C臂透视时因角度的关系,需要对C臂机进行不断的调整,当胫骨长度大于40cm时胫骨近端通常很难在X片上显示。髌下入路髓内钉置钉时的典型体位,膝关节呈屈曲位,术中透视困难另外,传统髌下入路技术对于本身屈膝屈髋困难的患者也不适用,而髌上入路技术的出现使得以上问题迎刃而解。

胫骨髓内钉髌上入路技术

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技术是除传统髌下入路的另外一种可选择方法。近年来,由于髌上入路的适应证相对更广,越来越多骨科医生倾向于选择髌上手术入路。髌上入路是半伸膝位的一种改良的胫骨髓内钉手术入路。在半伸膝位经髌上入路行胫骨髓内钉术的优势在于复位简单和透视方便。这种方法使得胫骨全长可以获得很好的支撑,无需手法复位即可轻松完成矢状位的骨折复位。

髌上入路体位-半伸膝位

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技术的优势有:

伸膝位进钉降低股四头肌(髌韧带)牵拉导致的致畸应力;更易于维持近端骨折块复位;不需要过多移动患肢,透视方便;减少膝前疼痛发生率。

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技术适应证:

1.胫骨干粉碎性或节段性骨折;

2.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

3.原已存在髋关节或膝关节屈曲受限(如髋关节退行性变或融合、膝关节骨关节炎)或不能屈膝或屈髋(如髋关节后脱位、同侧股骨骨折)的患肢发生胫骨骨折;

4.胫骨骨折合并髌下肌腱处(髌下入路切口)皮肤损伤;

体位

患者仰卧位躺于可透视床上,可进行下肢牵引,但不是必须的。可使用一个无菌泡沫斜坡把患肢架起高于对侧,方便进行外侧透视,同时半屈膝位还有助于引导针和髓内钉的打入。而目前哪个屈膝角度最佳仍存在争议,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屈膝角度在10-30°范围内都是可以接受的。

髌上入路半伸膝位便于复位和透视

皮肤切口

有限切开和适当延长切口都适用。髌上入路髓内钉技术通过2-3cm的切口打入髓内钉。在髌骨上极大腿中线上做一长约2cm竖形切口,锐性分离股四头肌肌腱至髌上囊,将导航针和保护套筒由此切口经髌骨后方至胫骨近端。进针点位于前后位透视时胫骨外侧棘的内侧、侧位透视时紧邻关节面的前方。确定进针点后,无论导向针还是髓内钉都应通过保护套筒到达胫骨近端。按髌下入路髓内钉常规方式插入髓内钉。术中及术后均进行透视以评估骨折复位程度和进针点的准确性。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技术的手术风险有:髌骨和股骨滑车软骨的医源性损伤、其他关节内结构的医源性损伤、关节感染和关节内的骨屑碎片。患有软骨软化的患者会更容易发生医源性软骨损伤。髌骨和股骨关节面结构的医源性损伤是使用该手术入路的医生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