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百霖价格 http://pf.39.net/bdfyy/bdfzd/140224/4342798.html章节预告01PART上臂与肘部损伤
1.1肱骨骨折
肱骨骨折常发生于肱骨颈、肱骨干、肱骨髁上、肱骨髁间、肱骨外髁、肱骨内上髁。其中,尤以前三者为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引起,如重物撞击、挤压、打击及扑倒时手或肘部着地,暴力经前臂或肘部传至各部位。运动损伤中的肱骨骨折并不常见,肱骨内外上髁的撕脱性骨折或可见。
(1)诊断
一般检查:
望诊:畸形、红肿、淤青,严重者可见断端外露。
问诊:主述骨折,有暴力对抗史或肌肉劳损,疼痛感较明显,无法活动。
触诊:肿胀感比较明显,或可扪及断端或不连续部分,撕脱性骨折很难发现。
切诊:严重畸形或开放性骨折,有必要检查手腕桡动脉,手指的运动和感觉。
物理检查:
对于疑似肱骨骨折的,其肩关节和肘关节的运动都比较费劲,且疼痛感明显。
医学影像检查:
可以确诊,对位及对线不理想。
(2)处理
现场固定:
有开放性伤口,先止血清创,再固定骨折部位。
检查上肢末端的运动和感觉是否正常。
骨折错位明显的话,先适当拔伸对位。
就地取材,如纱布、运动胶布、场地标杆等。
后续治疗:
术后消肿,静力性练习,防止肌肉萎缩。(先)
就近关节功能恢复,先增加活动范围,再力量训练。(中)
日常生活中功能训练。(中)
专项技术动作训练。(后)
理疗、针灸、推拿、被动活动度等。(持续)
1.2肱二头肌长头肌损伤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起于肩胛骨盂上结节,从肱骨结节间沟与横韧带形成的骨纤维管道中通过。在运动损伤中,肱二头肌长头肌损伤主要指长头肌肌腱脱位和肌腱炎症。
1.2.1肌腱脱位
肩部经常作过度外展、外旋位活动或突然用力外展、外旋时,胸大肌或肩胛下肌的抵止部发生急慢性损伤,致使肱二头肌长头腱滑动于结节间沟内缘之上,导致滑脱。(症状与肩袖损伤非常相似,不易被查出,区别在于伤者自述训练中有肩部脱位,动两下又回去了。)
(1)诊断
一般检查:
通常二头肌长头肌肌腱脱位仅发生在手臂上举的状态下,伤者自我感觉有“东西”脱出,无法活动,疼痛异常。但当其放下手臂时,肌腱会自动复位,伤者自我感觉好很多,又可以活动。
物理检查:
只是肩外侧疼痛。
医学影像检查:
显示大结节处水肿,但拍不到脱位时的状态。
(2)处理
以静养为主,同时使用理疗、针刺、超声波、烤灯等。
避免大强度上举动作。
1.2.2肌腱炎症
反复在肱骨结节间沟摩擦而引起的退行性改变,腱鞘充血、水肿、粘连、纤维化,导致增厚、滑动功能发生障碍。
(1)诊断
一般检查:
要区别于肩袖损伤,两者症状也类似。肩袖损伤导致的外展、上举疼痛要比肱二头肌造成疼痛明显很多。
物理检查:
可以进行肱二头肌抗阻检查。
医学影像检查:
肩部后前位X线常无明显异常,部分病人可见结节间沟变窄、变浅、沟底或沟边有骨刺形成。
(2)处理(与肩袖损伤相似)
休息。
常规理疗。
电针。
如果没有彻底恢复,继续训练,容易反复,迁延难愈。
1.3肱三头肌损伤
与肱二头肌类似,肱三头肌长头起于盂下结节,也有可能造成盂唇损伤。治疗思路同肱二头肌一致。
1.4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脱位以后脱位较为常见。在运动场上发生碰撞跌落时,用手支撑容易造成肘关节后脱位,同时伴随着周围软组织的损伤,也可能伴有骨折。
(1)诊断
一般检查:
望诊:可见关节畸形,肿胀。
问诊:伤者描述无法活动肘部,疼痛异常。
触诊:肘后部按之空虚和凹陷。
物理检查:
伤者患侧肘关节自主固定于°-°,只有微小的被动活动度,无法完成屈伸和旋转动作。
正常肘关节伸直时,尺骨鹰嘴和肱骨内、外上髁三点呈一直线。脱位时明显不在一直线上。
医学影像检查:
可以确诊,但是在前面检查确诊后应尽快复位。
(2)处理
关节复位:操作者缓慢转身,使患侧肘关节紧贴自身腰腹部;转身的同时顶住伤者,阻止其跟随转动。
急性期上臂吊带,使局部放松。
复位后,常规急、慢性期处理。
此处容易得钙化性肌腱炎,不要过早太大幅度功能训练。
1.5桡骨头半脱位
桡骨半脱位也比较常见,由于猛烈的拉拽导致,多发生于青少年儿童。
(1)诊断
一般检查:
望诊:受伤后患儿哭闹,肘关节处于伸展、前臂旋前下垂位,不愿他人触碰患肢,肘关节无明显肿胀、畸形。
问诊:因为受伤的通常是都是小孩,问诊比较难,可能仅会告知疼痛,有暴力拉拽动作史。
触诊:按压疼痛,由于小孩的皮肤、肌肉和骨骼比较柔软,因此判断水肿情况相对较难。
物理检查:
桡骨头半脱位的典型症状是伤者健侧手臂扶助患侧肘关节处,但是伤者可以做屈伸工作,不能做旋转动作。这个与肘关节尺骨鹰嘴后脱位有着较大区别。
医学影像检查:
可以确诊。
(2)处理
关节复位:操作者一手托住患侧肘部,另一手握住患侧腕部或者与伤者握手;轻轻缓慢左右旋转前臂,听见弹响声即复位。
复位后一般不用过多处理。
02PART本章教学PPT
提示:可以上下调节右侧滚动条阅览全章PPT。
03PART教学团队
吴卫兵,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体育学院运动防护教学团队负责人,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校园足球运动损伤防护与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运动损伤防护、运动心肺康复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强民,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肌筋膜触发点疼痛诊疗技术、疼痛理疗技术和各种疑难顽固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以及各类运动损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主编运动损伤与康复相关教材。
吴伟,博士生,讲师,中医针灸专业师承人员,中国橄榄球协会一级队医,长期从事竞技体育医疗保障工作。担任上海橄榄球队队医,第二届青运会组委会巡视督导,江苏省运动会扬州市筹委会首席专家助理,广东省运会肇庆市筹委会首席专家助理。
侯希贺,博士生,讲师,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队医,长期从事竞技体育医疗保障工作,教育部校园足球运动损伤防护与康复委员会青委会主任,曾担任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队医、中国特奥足球队队医、国家青年中长跑队队医。
毛雅芸,硕士,实验教师,开展运动急救与损伤防护课程实践教学和辅助教学工作,以及负责课程在线教学正常运行的保障和维护工作。
END
▼往期精彩回顾▼
运动损伤与康复
番外篇外出比赛运动防护
运动损伤与康复
第四章肩部损伤
运动损伤与康复
第三章运动损伤处理
运动损伤与康复
第二章运动损伤诊断
运动损伤与康复
第一章运动损伤与康复总论
课程推荐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损伤与康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