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肌腱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礼赞新中国断续之间,传承中国显微外科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4613588.html
                            

70年来,中国医生用灵巧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年,面对一位右手腕关节以上一寸处被冲床完全切断的青年工人,医院陈中伟率领团队经过8小时奋战,完成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之后,患者成功闯过肿胀关、休克关、感染关、坏死关,接上去的手恢复了屈、伸、转、翻等功能,断肢再植获得成功。

在同年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外科手术会议上,陈中伟被赞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断肢再植手术,成为世界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人民日报《70年中国医生创造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

年1月2日清晨,行人寥寥的上海北京西路上突然飞驰而来一辆三轮车。车上躺着一名右手被紧紧包扎着的青年工人。他脸色苍白,神情紧张。这名青年工人叫王存柏,是上海机床钢模厂冲床车间的工人。这天,他因为一时疏忽,右手腕关节以上一寸处被冲床完全切断,工友们立刻将他送到了医院。

陈中伟、钱允庆等组成的医疗团队当机立断为其施行断肢再植手术,并最终获得成功,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接活断肢的国家。年9月,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外科学会大会,首例断肢再植的荣誉得到了国际公认。56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当年的急诊室里,见证这场意外是如何成为20世纪诺奖级医学奇迹的。

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始末

上世纪50年代,在中国一些中、小工厂的机器设备还比较老旧,缺乏安全保护装置,冲床操作工人的事故工伤率高达60%。一旦事故发生,患肢往往面临永久残疾的厄运。只是到了年历史才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机立断敢为人先

年1月2日的早晨,王存柏,连同他的那只断手一起被送到了医院急诊室。接到值班医生的报告,骨科主治医师陈中伟立即赶到诊室查看患者,当即决定将王存柏的断手重新接到胳膊上。这个敢为人先的当机立断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为在当时,完全性的断肢再植在国内外临床上都还没有成功的先例。

断肢再植是指将完全或不完全离断的肢体重新接回原位,通过血管吻合重建并维持血液循环,使之成活并恢复一定功能的高精细技术。由于技术和认知的限制,过去没有医生会把断肢接上去;有些医生虽然想接,可技术上还只是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还没有人在临床上实践过。因此,遇到断肢病例,医生只能清创缝合关闭残端,结果断肢患者就永远丧失受伤的肢体。

那么,年医院的医生怎么会毅然决然把王存柏的断手接上去呢?诚如主刀医生陈中伟后来接受采访时说的“主要是靠一部分医生的技术基础和思想基础”。陈中伟的一个学生、后来成为骨科主任的曾炳芳教授就此给本报记者作了说明:思想基础就是救死扶伤,对工人劳动者伤员有感情。那个年代陈中伟就是上海的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经常下工厂下农村,知道双手对劳动人民是多么的重要。看到王存柏的手断了,他不假思索就决定把断手接上去,正是负责任的外科医生的本能。技术基础是临床经验的积累,把一只断手接上去,需要固定骨头重建骨支架,缝合肌腱重建动力,缝合神经重建感觉和手内在肌的功能,缝合皮肤关闭创面,这些都是骨科医生的看家本领,陈中伟他们驾轻就熟不在话下。而最重要的、也是人们在临床上不曾尝试的就是要把断下来的动脉和静脉吻合起来重新建立断手的血液循环,是挡在陈中伟他们面前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怎么办?按陈中伟的话说,就是靠集体力量,“你想一个办法,我想一个办法,大家凑起来,就成了。”

套接法吻合血管

陈中伟带领鲍约瑟等医师在手术室紧张有序地进行前臂残端和断手近端创面的清创,仔细分离准备修复的重要血管、神经和肌腱,并做好标记以备手术修复,处理前臂骨骼时接受外科医师王智金的建议,对尺、桡骨作适当缩短后用钢板固定,为肌腱、神经和皮肤的无张力缝合留有足够的空间。在陈中伟他们按部就班实施手术的时候,血管外科专家、外科副主任钱允庆正紧张地在图书馆里查阅文献,他要为断手再植手术选择小血管吻合的方法和技术。

前臂的血管外径大约2毫米,血管的吻合需要显微外科技术。就是借助光学放大设备和显微外科器材,使用特殊的器械对血管等重要组织进行精细的操作,用比头发还要细得多的无损伤缝针和缝线将断下来的血管端对端吻合起来,重新建立血液循环。现在这些技术早已是司空见惯,成为一项广泛掌握和应用的适宜技术。可在那个年代,医院既没有手术显微镜,也没有能够用于小血管吻合的缝针和缝线,要想把前臂的血管接起来完成断手再植手术,只剩下一条路:用套接法吻合血管。钱允庆主任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探寻套管法吻合血管的技术细节上。所谓套接法,就是先将内径和血管得外径相当的套管套在近端动脉血管上,像卷袖子一样把血管翻过来套在套管上,这样血管的内壁就翻在外面,然后将准备吻合的远端动脉血管套在前面处理好的近端动脉血管上,使远近两端血管的内膜彼此对合在一起,最后用丝线捆扎将血管固定在套管上,达到重建血液通道的目的。他从实际条件出发,提出采用套接法吻合血管。

因地制宜造“血管套管”

血管吻合的方法确定了,操作技术也清楚了,可哪里找血管套管呢?当时国内外文献报告的都是使用金属套管;可医院没有,更不用说有不同直径的套管可供选择了。真是急死人!因为如果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将断手的血管接上,断离的组织就会缺血坏死,或者不能恢复原有的功能。陈中伟等医务人员开始考虑使用金属套管的代用品。

此时,手术室护士长宗英提出一个解决办法:把塑料管浸在热水中可以逐渐拉长,管壁变薄的同时内径也会随之增加,反复试验一定能够得到内径和血管外径相当的塑料管。果不其然,照此办法就能制作出符合手术要求的“血管套管”,通过灭菌消*后,由钱允庆和陈中伟一起用套接法吻合了患者动脉和静脉,成功重建断手的血液循环。松开近端动脉的血管夹,就看到血流通过吻合口流向远端,回流的静脉很快就充盈了;完全断离已近4小时的苍白断手又重新呈现出生命的红润时,手术室里响起了轻轻的欢呼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术后3天,再植的右手肿起来了,而且逐渐加重。手肿得像馒头一般,皮肤发亮,张力越来越高,皮肤温度也随之下降。如果任肿胀继续发展下去,手部的压力一旦超过动脉压,血液便流不进手部,血液循环就将中止,整只手也就保不住了。

全市相关的专家医院,群策群力寻找对策。医院徐印坎医师贡献了他们做断肢再植动物实验的经验,给严重肿胀的断手带来了生机。原来,他们在做狗腿离断再植的实验时,再植的狗腿术后也发生肿胀,他们就在再植肢体的皮肤上做了一些纵行小切口,让积聚在里面的体液溢出,减少狗腿内部的压力,使肿胀程度减轻,肢体的血液循环得以维持和保障。他们的经验是:做了切开减张的,再植的狗腿有成活的;没有做过切开减张的,再植的狗腿没有一只成活。主持会诊的朱瑞镛院长听取了专家的意见,果断决定吸取医院断指再植动物实验的经验,在王存柏再植肿胀的手背做多个小切口进行减张。挽救的措施果然有效,减张之后手部肿胀明显减轻,断肢的血液循环恢复正常,存活得以保障,皮肤温度回升,再植的断手成活了!真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一例断手再植的成活得益于集体的智慧!

断肢成活只是第一步,恢复断手的功能才称得上成功!陈中伟他们又帮助王存柏闯过感染关、康复关;通过对王存柏进行严密随访和科学的康复训练,促进再植肢体的功能恢复,为日后断肢再植积累经验。结果使王存柏失而复得的右手不仅保持正常的体温和形态,还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感觉,手指的各个关节都能屈曲、伸直,不仅能用再植成活的手写字、拎物,而且还能穿针引线、打乒乓球,具备从事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活动功能。这一切表明,第一例断手再植完全取得成功。术后一年,王存柏回到工厂上班,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双手勤勤恳恳地工作,继续为国家的生产和建设创造财富。

世界断肢再植之父

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成功,陈中伟和他的同事们相当于在医学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年8月6日,《解放日报》头版发表《一个工人完全轧断的右手被接活》的报道。次日,新华社发出《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在我国获得成功》的电讯。当时正陪同外宾访问上海的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看到新闻后,特地在上海接见了第一例断手再植的有功人员,赞扬他们在中国外科手术史上完成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创造性工作。消息很快传遍了全中国,且同人工合成胰岛素、一万二千吨水压机一起成为刚刚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自己智慧的象征。

断手再植的成功改变了王存柏和陈中伟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界的历史。第一例断肢再植成功的病例报告最早于年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年9月,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外科学会大会上,首例断肢再植的荣誉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公认。年5月,柳叶刀(Lancet)杂志在特别文章栏目里详细报道了这个病例,文章开篇第一句就写到:不完全断肢的成功救治偶见报道,但完全离断的肢体再植成活并恢复功能这还是第一例。年陈中伟应邀在美国达拉斯城召开的手外科年会上作断肢再植创始者学术报告;年在荷兰鹿特丹召开的国际手外科联合会上,大会主席O’Brian教授赞誉陈中伟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

知难而进不断攀登

第一例断手再植的成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但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陈中伟他们知难而进不断攀登,即使在十年浩劫时期也没有停止实践和研究的步伐。他带领团队针对临床上碰到的技术难题,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了断肢再植的手术率和生存率,也在科学技术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多吻合静脉解决再植肢体肿胀

再植肢体术后肿胀曾经严重威胁肢体的成活,他们就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再植肢体术后肿胀的原因。结果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动脉的血流量和静脉的回流量是相等的,动脉的压力高、流速快,但动脉的数量少;静脉的压力低、流速慢,而静脉的数量多,这才使两者的血流量维持动态的平衡。如果把等数量的动脉和静脉接上,静脉将来不及把动脉输入体内的血液完全回流,其结果血液淤积必然造成肢体肿胀。王存柏的右手再植时分别吻合了两根动脉和两根静脉,成为术后出现肿胀的一个原因。有鉴于此,陈中伟他们就提出了解决再植肢体术后肿胀的对策:进行断肢再植手术时必须多接静脉。该方法的有效性也在后续为上臂完全断离患者、前臂撕脱离断伤患者行断肢再植时得以验证。

延长断肢再植时限

一般认为,在常温下人体组织缺血6个小时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组织坏死不可避免。换句话说,肢体离断超过6个小时,再植手术将很难成功,因此把断肢再植的时限定为6个小时。问题是,中国幅员广大,交通工具不是十分发达,偏远地区发生断医院时往往超过6个小时,就没法再植了,多么可惜!必须得寻找办法使缺血超过6个小时的断肢也能够再植!

陈中伟团队于年开展延长断肢再植时限的动物实验研究。他们用18条狗腿做实验,用手术的方法将狗的后肢离断,近端缝合关闭创面,离断的后肢用无菌敷料包扎,密闭后在4℃冰箱中干燥冷藏。不同时间后取出断肢,将近端创口打开,把离断的后肢再植回去,结果再植的整体存活率达88.9%,其中再植成活的狗的后肢缺血时间最长达小时。其间还通过组织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研究肢体缺血后病理生理机制,找到了妥善保存离断肢体、延长再植时限的途径和方法:即无菌敷料包扎,密闭后干燥冷藏。

研究人员将此研究结果向大众科普宣传,呼吁人们在发生肢体离断伤时,一定要将断肢干燥冷藏,医院,为再植手术的成功创造条件。这样就突破了6个小时的再植时限,通过改变离断肢体的保存方法,大大延长了断肢再植的时限,使更多断肢得到再植的机会,让更多病人的离断肢体失而复得,有效保护劳动力。医院的实践中,缺血长达36个小时的前臂离断也得到成功的再植。另外,他们还对缺血时间比较长的断肢采取包括高压氧治疗在内的一些措施逆转因缺氧细胞变性所引起的组织水肿和微循环障碍,大大提高断肢再植的成功率。

国际领先科学自信

陈中伟教授和他的团队在断指再植领域辛勤耕耘,报道了世界最大的一组断肢再植病例,不仅断面整齐的断肢能够再植,一些撕脱的断肢也得到成功地再植,还能吻合外径不到1毫米的手指血管,实现断手指再植,再植的成活率居世界先进水平;年美国断肢再植代表团在访问中国的报告中就称医院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再植中心。

陈中伟他们还把断肢再植的技术拓展用于上肢低度恶性肿瘤的治疗,仅保留重要的神经干,完整切除肿瘤段肢体,再把远端肢体连同手部一起再植到肢体近端,最大限度地保留手和上肢的功能,提高患者有生之年的生活质量;对没能再植或再植失败而丧失手指的病人,应用断指再植的技术将病人自己的足趾移植到手上再造手指或拇指;对前臂屈肌外伤性缺失的患者可以进行吻合血管和神经的游离背阔肌移植,重建前臂的动力,重建手指屈曲的功能;对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患儿实施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使患肢恢复负重和行走功能;根据他们的临床经验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的“断肢再植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被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术界公认为“陈氏标准”。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陈中伟团队的技术和效果在显微外科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年陈中伟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时年51岁,成为当时我国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以骄人的成就立足于国际显微外科学界,得到同道的青睐和仰慕,成为中国骨科医生科学自信的楷模。年,北美整形外科临床杂志就邀请他撰写“下肢再植”的专论。当时他把准备文稿的任务交给曾炳芳医生,可难住了这个年轻人,他不敢贸然接受。陈教授一面将文章的构思倾囊相授,一面意味深长地鼓励年轻人:“不要怕,只要好好把我们的经验写出来就行。记住,我们怎么说,世界就认为应该这么说,因为我们走在世界的最前面!”所谓大国自信,当如是。

前辈的激励让年轻人有了自信,认真撰写的文稿经过大师的润色,洋洋洒洒11页发表在ClinicsinPlasticSurgery上,后来还收录在新加坡RobertPho主编的专著“MicrosurgicalTechniqueinOrthopaedics”里。年,千禧年前夕,在美国召开的第13届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会将“世纪奖”授予陈中伟教授,表彰他为“断肢再植和显微重建外科做出的里程碑式贡献”。

来源:宣传文明处

制作:灏医文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