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日常工作中,会碰到有些群众因为反复医院进行了一个X线检查。检查的时候发现跟骨长有骨刺,于是就认为足跟痛是由跟骨骨刺引起,甚至有医生也信誓旦旦地跟患者讲疼痛的主因非骨刺莫属,把骨刺去掉就好了。事实真的如此吗?是否把跟骨骨刺去掉了,足跟痛就能够完全好转甚至根治了?
非也!!!
事实上,跟骨骨刺大多数时候只是足跟痛病因的替罪羊,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它,而是另有来源。足跟痛的最主要祸根是什么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一下。
足跟痛的概述:
足跟痛的原因有比较多种,有足底筋膜炎、足跟垫萎缩症、足底神经卡压综合征、踝管综合征、跟骨高压症等。
临床研究证明,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也称为跖腱膜)是一层富有弹性和柔韧性的坚韧的纤维软组织,附着在足弓的底部,起于近节趾骨底侧,止于跟骨结节内侧。主要作用是保护足底、承受体重、以及传递和缓冲足底的压力和冲击力,有点类似汽车和摩托车、电动车的减震装置。
人体的足底如果没有这层结构,会相继出现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甚至脊柱的磨损。当我们双足踩地负重的时候,足底筋膜在足弓底部就像绷紧的弓弦,张力是比较大的。而跟骨止点处的张力最大,所以最容易在跟骨结节内侧产生损伤与疼痛。
随着人体的老化以及日积月累的负重行走、运动跳跃、穿鞋摩擦挤压以及由于足底生理结构异常等综合因素,会引起足底筋膜反复的劳损、跟骨内侧结节足底筋膜起源处反复的慢性损伤与自我修复,反复的劳损和慢性损伤就可能引起无菌性的炎症反应,从而出现足跟内侧的疼痛症状以及由于损伤修复之后增生出来的跟骨骨刺;这谓之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的发病因素:
①起病原因之首与平时负重行走、站立过多、运动量大有关。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机器,足部就是一个重要零件,过度的负荷势必会让足底出现劳损,从而产生慢性损伤。同等条件下(比如年龄、身高、体重和足弓等条件相仿),过度用足的人比正常用足的人更易发生足底筋膜炎,这是毋庸置疑的。
②足弓结构异常,在同等的劳动或者运动强度条件下,足弓异常人产生足底腱膜炎的几率增加,比如扁平足、高弓足、足部骨折畸形愈合等。就拿扁平足来说吧,正常足弓的人其足底的受力是均匀的,足底的内侧受力不会偏多,而扁平足尤其是中度以上的扁平足同时合并有足外翻的人,其足底内侧受力以及足底筋膜的压力明显增高,容易产生足底筋膜炎。
在这里我们穿插一个自我检查是否存在扁平足以及严重程度的小方法,有需要者不妨一试,方法如下:找一张足够大的纸箱纸板,内面朝上放在地板上,将足底湿透后(以不滴下水珠为宜)踩上纸板,在水迹未干前及时拍照,与正常足弓示范图对比,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否存在扁平足以及严重程度。
③穿鞋与运动习惯所带来的继发损害,穿高跟鞋、鞋底过硬、鞋底太薄的人群,其足底筋膜受到的冲击力是比其他人成倍增高的;喜欢光脚运动,比如光脚跑步、走鹅卵石和水泥路面的人群,其足底筋膜跟骨内侧止点受到的应力增高。
笔者在公园散步时时常看到一些中老年朋友爱好光脚走在鹅卵石的路面,并且有人还走很长时间、步伐也特别快,心里为他们的足底筋膜捏把汗呀。
④年龄的增大、足部的退化,尤其是女性人群,随着停经以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足底脂肪垫的厚度较年轻时变薄,而脂肪垫是保护人体足底的一层天然屏障,这层屏障作用的减弱,随之而来受到冲击的就是脂肪垫深面的足底筋膜。
⑤高尿酸血症人群,尤其已经出现痛风症状的,尿酸结晶会分布到全身各处的软组织,而足底是经常受到寒冷刺激的部位,也易受痛风结晶的青睐,容易沉积在足底筋膜引起变性。另外,类风湿因子也可破坏足底的结构,加速足底筋膜的退化。
足底筋膜炎的症状特点:
足底筋膜炎产生疼痛症状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早期刚开始只是足底尤其靠近足跟稍偏内侧(也即是足底筋膜止点)在长时间站立、行走和运动后出现隐痛,但早期这种隐痛消失的比较快,一般休息一两天或者用温水泡脚后症状会很快消失。因为早期症状不重,消失得快,所以大部分人不是很在意,也没想到会是足底筋膜这层结构开始出现了病变,多数人认为只是疲劳,休息休息就好了,也没想到要给自己的足底减减负,还是继续原来的劳动以及运动强度。
当足底不适由隐痛变为轻度至中度疼痛的时候,通过较长时间的休息疼痛才能完全缓解的时候(每次出现疼痛后需要3~5天时间),往往提示足底筋膜步入了真正的炎症阶段。产生疼痛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提示我们的足底出了问题,需要真正的休息,歇一歇了。
遗憾的是,这个时期去看病的人仍然不多,除非是比较注重身体健康保养的人,一般的大众通过休息能好的,也就扛着了。其实如果足底反复出现了疼痛,虽然休息能缓解,也建议去骨科看看,整明白是什么回事。进行跟骨侧位X线检查,一般能发现中小程度的骨刺,这时候的骨刺还比较圆钝,没有后期那种又尖又长的表现。患者对这种小而圆钝的骨刺还能坦然接受,心理压力不大。
当患者出现典型的具有标志性的足底疼痛才来就诊的时候往往是处于后期了。什么是典型的足底筋膜炎的症状?
就是每天早晨起床下地后走第一步时足跟出现钻心的锐痛,但继续走动之后疼痛逐渐缓解,到了下午之后疼痛又逐渐加重。
一般来说,出现这种典型的足底疼痛,加上患者能够明确的指出疼痛的位置,基本上可以考虑足底筋膜炎了。如果再进行一个跟骨侧位片,往往能发现鸟嘴样或者是鱼鳍样的跟骨骨刺。许多时候,当这种典型而扎眼的跟骨骨刺摆在医生及患者面前,然后患者再联想到早晨下地走路第一步时那刻骨铭心的痛,就很快先入为主,认为疼痛原因非跟骨骨刺莫属了。事实上,跟骨骨刺只是长期背负着这样的“罪名”而已,真凶其实就是足底筋膜炎。
跟骨骨刺只不过是足底筋膜炎的一种结果,并非真正的原因!
如何解释这种典型的疼痛症状和跟骨骨刺呢?
当足底筋膜炎出现以后,伴随着的是足底筋膜的纤维也会随之发生微小撕裂和自我修复。如果患者能够及时就医,减轻足底的受力,是有希望能阻断病程的进展。而如果继续拖延任由病情发展,白天活动仍然过多、那么足底筋膜也仍在不断受到压力而出现过度的牵张。
为了避免过度牵张而带来的更大损伤,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促使足底筋膜不再牵张而是发生了收缩,试图通过收缩来抑制足底筋膜的牵张拉伸以免产生撕裂。尤其在夜间休息的时候,由于足底不再负重受力,足底筋膜会自然收缩。
但是这种保护机制也是一把双刃剑,当过度的收缩之后,就会引起足底筋膜的挛缩,尤其在一整晚的休息之后,足底筋膜已经处于极度挛缩的状态,所以当早晨起床下地第一步时,当身体重力作用在挛缩的足底筋膜(尤其跟骨止点)时,就会造成挛缩筋膜的再次撕裂,刺激周围的痛觉感受器,所以造成明显的疼痛。
这种锐利的疼痛并不是因为跟骨骨刺压迫足底所引起的,假设疼痛是由骨刺卡压引起的,为何再适当走动后疼痛又能缓解或者消失呢,不是应该持续疼痛才对吗?因此许多学者认为骨刺并不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跟骨骨刺,目前有三个主要的观点:
观点一:由于足底筋膜在跟骨止点部位的反复微损伤以及修复,导致局部不断产生炎性病灶的增生,形成骨刺,骨刺的形成有时候会造成足底筋膜止点处的压迫症状,从而反过来加重疼痛症状,但不是必然的关系。观点二: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促使骨刺的形成,有学者认为跟骨骨刺的形成是为了保护过度收缩而受伤的足底筋膜,跟骨骨刺的产生只是足底筋膜炎的一种病理结果,不一定会导致足底疼痛的加重。观点三:有学者认为骨刺只是趾短屈肌腱起始部的肌腱止点钙化,而不是产生在传统认为足底筋膜的疼痛部位,骨刺是沿着趾短屈肌腱走向向前下方生长,而非垂直的向足底生长。这三种观点到底哪个更可靠?目前来说,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学者认为有骨刺不一定有跟骨痛,跖腱膜炎不一定有骨刺,所以单纯去除骨刺并不能有效地去除疼痛。
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一般是长在跟骨前下结节的内侧,这个部位在负重时并没有直接接触地面,况且我们发现,跟骨骨刺的走向是倾向前下方的,并没有垂直向足底生长,所谓的“骨刺像把刀子扎向足底引起疼痛”只是一种假想。足底筋膜炎的疼痛主要是炎症刺激、筋膜挛缩所引起,当把炎症消除,筋膜张力缓解以后,疼痛会好转。所以骨刺只是一个背锅侠,最多也只是帮凶。
笔者刚开始接触这类患者时,也倾向于跟骨骨刺是足底疼痛的主因,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及一些临床对照的观察结果,逐渐也发现并非如此,许多跟骨骨刺非常明显的足底筋膜炎患者,在一定时间之后,疼痛能够缓解甚至消失。而有些患者做了跟骨骨刺清理术后,症状并不能立刻消除。
并且还有学者发现,有15%的患者在跟骨侧位片中发现骨刺但没有足底筋膜炎症状,而在有症状的足底筋膜炎患者中,出现跟骨骨刺的比例达65%,这说明跟骨骨刺与足跟痛有相关性,但没有必然性。合并有跟骨骨刺的足底筋膜炎患者经过较长时间的综合保守治疗之后,能够适应跟骨的骨刺,与之共存,足跟痛症状也会缓解或消失。
足底筋膜炎该如何治疗呢?
█治疗上的共识:
尽管各家的观点都有争论之处,但在治疗上仍有一些统一的地方:比如在治疗前要充分评估足部和足弓的形态,需要完善足部X线检查或者核磁共振检查,足弓的侧位片是常规检查(一般通过行跟骨侧位片获得)。
治疗上应注重改善下肢生物力学的异常受力、减少作用于足跟的力量,纠正使个体处于足底筋膜炎风险中的问题,例如减少负重活动量、减少活动强度,避免在坚硬地面行走和跑步,避免穿着容易磨损的鞋子(比如高跟鞋或者鞋底太薄和太软的鞋)。有扁平足的患者应定制矫形鞋或者穿矫形鞋垫,使足底受力均匀。
对于高弓足、扁平足人群,选择好舒适的矫形鞋垫和鞋底的鞋子对足部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许多康复机构及网上均有私人量身定做的鞋子及鞋垫,满足这类人群的需要。而爱好跑步的人群,由于跑鞋磨损较快,每年要适当更换一两双新鞋子,也有利于足底的健康。
█物理治疗:
早期介入物理治疗通常会使治疗过程较短,使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增加,这种物理治疗其实就是增加足底筋膜的柔韧性和消除炎症,包括足底筋膜的牵伸、加强以及理疗仪的治疗,有些可以居家进行,我们把一些主流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1.足底筋膜的拉伸
足底筋膜的拉伸在足底筋膜炎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足底筋膜的柔韧性和伸展性,降低发病的风险因素,还可以增加小腿肌肉和跟腱的灵活性,一举两得。足底筋膜的拉伸分为动态拉伸和静态拉伸。
动态拉伸:
方法一:取一张椅子坐下,双足着地,然后反复进行踝关节的背伸,也即是前脚离地,而保持后跟不离地,绷紧足底筋膜、后方跟腱和小腿三头肌,绷紧五秒后再放松两秒,然后再重复。每次重复五分钟。
方法二:将小圆枕是放在小腿中下段后方,反复的练习勾脚向上,足跟抬离地面。反复用力绷紧足底以及小腿后方和跟腱,然后再放松。重复时间五分钟。
方法三:站立位,双脚一前一后,交替进行足底筋膜、双侧小腿三头肌及跟腱的牵伸。重复五分钟。
方法四:在罐头瓶、圆木、圆球或网球上滚动足弓,来回重复五分钟。
以上方法选择一到两种进行就可以起到效果,如果能配合以下的静态牵伸,效果更佳。
静态拉伸:
居家时可使用斜板、楼梯来进行伸展,家中有跑步机的也可以调节跑步机的坡度来进行站立下的静态伸展,每次五分钟。
2.足底筋膜的加强:
利用一些弹力带来进行更加有力度的踝关节背伸,从而加强足底筋膜,有利于提高足底筋膜的性能,同时也可以加强后方的跟腱,提高后足的稳定性,每次持续拉伸五秒后,放松两秒,再重复。时间五分钟。
用脚趾抓取毛巾、小石块和硬币等练习也很有用,可以提高足的灵活性,避免足底筋膜的粘连。
3.早晨起床下地前进行足底拉伸:
当早晨起床下地前,在足底筋膜上方反复按摩和用毛巾拉伸足底筋膜五分钟,让足底筋膜粘连得到松解后再下地走路,避免出现明显的疼痛。
4.冲击波和中频理疗仪治疗:
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使用冲击波进行肌骨疾病的冲击波治疗,并且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目前冲击波的治疗费用不菲,医院尚未普及;而中频理疗仪是比较普及使用的,对于消除炎症与松解粘连有确定的效果,并且费用不高。
█抗炎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应与物理治疗并重,用于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抗炎药物只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有口服的以及外用的,对于不能耐受口服的,可以选用外用的消炎乳膏和贴膏;有时候除了非甾体消炎药,还可以联合使用肌肉松弛剂,具有协同的治疗作用。
█局部皮质类固醇注射
也称为局部封闭注射,类固醇药物可以通过足底或内侧入路注射,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成功率,但潜在的风险是局部感染,足底筋膜断裂和脂肪垫萎缩,糖尿病患者禁用。
█手术治疗
在对任何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行足底筋膜切开松解术。足底筋膜切开术可以使用开放切除,或者关节镜下微创技术进行,但切断足底筋膜后也可能引起足弓变形和足跟感觉减退。目前在国内也比较流行在松解足底筋膜的同时行跟骨骨刺切除术,但疗效有待长期观察。
足底筋膜炎切开松解术示意图跟骨骨刺清除术示意图
足底筋膜炎的转归:
较多的临床证据说明,足底筋膜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绝大部分患者能自愈(类似于冻结肩那样能自然缓解),但是病程可持续6到18个月,许多患者在这段时间会反复求医或者复诊,心理压力较大,接诊医生也会因为患者的多次复诊而觉得在治疗上没有成就感,有些患者干脆就主动要求手术切除跟骨骨刺,甚至接诊医生也瞄准了骨刺,觉得不除不快。其实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如果能够正确对待骨刺,不刻意将症状放大化,会有利于足跟痛病情的好转,能提高足底筋膜炎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百里挑一#